一、满俊石城之变
明初,明太祖调遣大军进军陕西行省,驻守平凉的元朝老将把丹(巴丹)归附于明朝并授平凉卫千户,这些没有北迁而留居内地的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开成县(今原州区开城镇)、固原里(今原州区黄铎堡镇南)等地,号称“土达”,他们主要以畜牧、射猎为业。把丹家居固原里,历经两代人的创业,至把丹孙子辈满俊(又称满四),已成为开成县赀力雄厚的大牧主。明朝初期的北元兵锋经常南下与明朝沿边发生军事冲突,包括蒙古上层或明或暗的唆使和相约;再加上官府的欺压和官吏的贪婪,把丹后裔满俊于1468年聚众起事,以石城为根据地与明朝官军抗衡。关于满俊石城之变的性质,近代以来学术界意见不一,尚未有定论。
石城位于今宁夏西吉县火石寨乡禅窑村。该城“在众山中”,“四面峭壁数十仞,无径,非引绳不可登。西山顶平,可容数千人。山罅皆墙,高二三丈。城中有数石池可汲,池外设栈道,而栈道下则筑小城护之。前有小山高数仞,如拱壁状。山后悉筑墙,高二丈五六尺。各留小门,仅容单骑。城外皆乱山。盖昔人造之避乱者,不知所始”[11]。
满俊选择了这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与朝廷对抗,散劫甘州,旋攻固原。明朝参将刘清、都指挥邢瑞和申澄,分兵围剿,均以失败而告终,满俊势力大振,“民失职者多从之,远近震骇”。
成化四年(1468)五月,陕西巡抚陈介等人奉命征讨,官兵大败,陈介兵败自杀未遂。此后,满俊势力开始拦截静宁州道,抢夺甘肃粮运,扬言东进陕西。陈介等人因平叛不力而下狱,陕西布政使余子俊诸人也被罚俸。朝廷派遣都御史项忠、总兵刘玉、参将夏正和刘清率领京营兵与陕西三边兵5万人前往征讨。同时,起用大理寺少卿马文升为都御史,协助围剿满俊势力。
十月,项忠、马文升先后抵达固原后,采取分兵合围的战术向石城进军:项忠、马文升、刘玉与巡按御史任佐等居中路,由莽金佛沟进剿;延绥镇守太监秦纲、都御史王锐等由李俊沟(酸枣沟)进剿;镇守陕西都督白玉、御史邓本端等由木头沟进剿;参将刘清、夏正、布政司右参议严宪等由乱麻川(打剌池)进剿;宁夏副总兵林胜、参议崔忠等由好水川(红城子)进剿;陕西都指挥张英、巩昌府同知罗豫等由驴母川(羊房堡)进剿;都指挥姜盛等由黑城子进剿。七路大军有序推进,步步为营,逐渐缩小包围圈,逼近石城,将其团团围住。
初战,延绥官兵失利,但因阵亡仅仅20多人,未能引起官兵的重视,官兵奋起攻打石城,满俊率军极力反抗,高龄七十五岁的明朝大将蒙古族人毛忠中箭而死。随后,官兵发起几次进攻,均无半点进展,于是下令尽焚石城周围枯草,并填埋城外水泉,石城水尽粮绝,军心松动。满俊的高参骁将杨虎力率兵找水时被俘,在马文升高官厚禄的诱惑下投降朝廷。随后,杨虎力返回石城,在满俊出城决战时,杨虎力泄露情报并与官兵里应外合,满俊陷入官兵伏击圈而被俘。
成化四年(1468)十一月二十五日,官兵完全攻占石城,尽毁城垣。随后,班师固原。次年,满俊在京城被斩。石城之战,朝廷先后征调官兵8万人,历时8个月,战斗300多次,耗费军费上万金,阵亡数千人,对明朝军事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军事上,满俊石城之变提升了固原军事机构设置层级,为之后陕西三边总督驻节固原统御整个西北地区军事防御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剑桥中国明代史》认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朝臣认为蒙古民族可能联合起来,而且还认为可能与西面的西藏人联合了起来,从而引起朝廷的不安;二是石城之变鼓励了主战派大臣,他们主张扩充京营卫戍部队;三是固原事件可以看成是15世纪70年代在鄂尔多斯进行的几次战争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