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料民大原

五、周宣王料民大原

周穆王对戎族的征伐,并没有使其完全臣服。六盘山东麓水草较多,迁移至此的戎族逐渐强大,并成为西周在西北地区的最大隐患。在此后的百余年间,西周对戎族展开了多次征伐。

《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周)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

《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周)厉王无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杀秦仲之族。王命伐戎,不克。”

《史记·秦本纪》:“(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

《诗经·小雅·六月》:“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继位后,虽然在政治上任用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通过四处征讨,稳定了西周政权,号称“中兴”。不过长期的战争不仅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更直接消耗了周的兵力,所控制的人口数量也大大下降,在“丧南国之师”[9]后,已经出现了兵力严重不足的现象,为检阅人口,以补充兵力,周宣王决定“料民于太原”[10],也就是开展人口普查。

但周室内部有不同意见,仲山父谏言:“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旅,司寇协奸,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审之以事,王治农于籍,蒐于农隙,耨获亦于籍,狝于既烝,狩于毕时,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不谓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临政示少,诸侯避之。治民恶事,无以赋令。且无故而料民,天之所恶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11]仲山父提出由于南征北战,户口数字已经减少,在大原“料民”补充兵力,会造成示敌以弱的后果,必然会“害于政”引起更大的反抗,不利于以后的统治。

然而周宣王并没有听取谏言,更没有适时调整对戎族的政策,伴随着周王室实力的下降及后继者周幽王的荒淫昏庸,到西周末年戎族的势力已由太原扩张至关中地区,夺取了“岐丰之地”。最终在公元前771年招来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后又以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为界,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这一时期秦国和西戎长期生活在邻接区域,双方有着漫长的交往历史,经济上相互联系,文化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