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梁氏家族

一、梁氏家族

东汉自刘秀建武元年(25)至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共十三帝195年。刘秀建武五年(29)四月,梁氏先祖梁统归附东汉,到桓帝延熹二年(159)梁冀被诛,梁氏家族先后有七代十五人封侯,出了三个皇后、六个贵人、两个大将军,有三人迎娶汉王室公主。作为外戚,梁氏家族能沿袭七代130年,这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东汉王朝从和帝刘肇开始,逐渐形成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彼此争夺政治权力,把持朝政。外戚与外戚专权是东汉社会的特征之一。梁氏一族,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

梁 统 字仲宁,安定乌氏(今宁夏泾源北)人,为春秋时晋大夫梁益的后代,其高祖子都,西汉中期自河东(今山西西南部)迁居北地(今甘肃庆阳);曾祖梁桥,在西汉哀、平之时,始居安定郡,为安定梁氏的始祖。梁桥子梁溥,梁溥子梁延,梁延子梁统。

梁统生活的时代是两汉之际。其时王莽篡权,社会秩序混乱,军阀割据,群雄竞逐。贵族、官僚、土豪也乘机而起,揭起“反莽兴汉”的旗帜,改元建号,称王称帝。经过十余年的兼并战争,到建武十六年(40),刘秀才完成了全国统一的事业。梁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梁统在王莽时任地方官,于更始二年(24)归顺刘玄,被封为中郎将,后任酒泉太守。不久,赤眉军攻进长安,推翻更始政权。这时梁统与窦融等诸郡守共同举兵宣布“保境”(实为割据),大家公推梁统做大将军,梁统坚决推辞,便改窦融为大将军,梁统自任武威太守。时三辅士大夫如班彪、马援等,多避乱河西;茂陵人孔奋遭王莽乱,与老母、幼弟亦避兵于河西。梁统都当座上宾以礼相待。建武五年(29),梁统等河西地方官归附光武帝刘秀,为稳定河西的统一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朝廷加封梁统为宣德将军。建武六年(30),天水地区实力派隗嚣叛汉,窦融写信给隗嚣相劝,隗嚣不听,但梁统与窦融决心已定,梁统恐众心疑惑,派人刺杀张玄(嚣使)以示与隗嚣绝交。建武八年(32)夏四月,光武帝亲征隗嚣于安定高平。梁统与窦融等率领数万车骑与光武帝会师高平,降服隗嚣部将高峻,城邑皆降。论功加封梁统为成义侯,其亲兄梁巡、从弟梁腾并为关内侯。建武十二年(36),西蜀公孙述割据平息,光武帝召梁统与窦融等五郡太守入朝,改封高山侯,任太中大夫,参与朝廷中枢的工作。

梁统比较注重法治。在任武威太守时,重用清廉官吏,把地方治理得安定富裕。到朝廷担任京官以后,仍然多次上书皇帝,阐明重刑法的必要性。他主张乱世施以重典,以尽快稳定全国的局势,恢复经济,给人民以休养生息。但是梁统的主张受到多数大臣的反对,他们联合起来把梁统排挤出朝廷,调到九江郡(今安徽定远西北)任太守,改封陵乡侯。在新的任上,梁统仍然坚持实施法治,很见成效,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护。梁统依然兢兢业业,最终在九江郡太守任内病故。

梁统奠定了梁氏宗族在东汉的世袭基础,他有三子,梁松、梁竦、梁恭。

梁 松(?—61)梁统长子,娶光武帝大女儿舞阴公主为妻,成为当朝驸马,由郎将升为虎贲中郎将。他熟读儒家经典,通晓治国方略,深受皇帝宠爱。光武帝死后,曾奉遗诏,担当新帝汉明帝的辅政大臣,封为太仆。但好景不长,因他“数为私书请托郡县”,于永平二年(59)发觉免官。明帝四年(61),在窦皇后和权臣窦氏兄弟的操纵下,制造“飞书”(匿名信)事件,梁松受到诬告而被拘审,死于狱中。妻儿们都被强迫迁往九真郡(今越南清化省)。梁松读书刻苦,对前代典章制度有深入研究,可惜其著述均已不存。

梁 竦(?—83)字叔敬,梁统次子,梁松之弟。梁竦青少年时就很有文才,但受到哥哥梁松一案的牵连,明帝四年(61)十二月与母亲和家人同被迁往九真郡。当行抵沅湘时,梁竦有感于伍子胥、屈原以非辜沉身,进而想到自己的遭遇和处境,触景生情,遂作《悼骚赋》,以悼念先贤并表达自己的苦闷心境。明帝后期,梁竦一家遇赦,返回本郡安定。梁竦回到家乡后,闭门谢客,潜心学习,以经籍自娱,并著书立说,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七序》。史学家班固曾赞美道:“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梁竦作《七序》而窃位素餐者惭。”可惜《七序》失传,未能留存于后世。

梁竦生有三男三女。其中次女、三女都被选送进皇宫,被汉章帝刘烜封为贵人。三女儿史称为“小贵人”,小贵人生皇子肇,就是后来的汉和帝。当时窦太后临朝理政,其兄弟窦宪、窦景等人官居要职,掌握着实权,他们担心梁氏得势会损害自身的利益。建初八年(83),窦氏密谋杀害了梁家的两个贵人,并诬陷梁竦背叛朝廷。朝廷派遣汉阳太守郑据查办此案,梁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他的家眷第二次被迁徙九真郡。永元九年(97),梁竦被平反,追封褒亲侯,谥曰慜侯,家眷也才得以从九真郡返回。梁竦平反后,三个儿子都被封侯。梁棠为乐平侯,官至大鸿胪;梁雍为乘氏侯,官至少府;梁翟为单父侯。

梁 商(?—141)字伯夏,梁雍之子,梁竦之孙。少以外戚拜郎中,为东汉大将军。永建元年(126),袭父封乘氏侯。永建三年(128),汉顺帝选梁商的女儿和妹妹入掖庭。阳嘉元年(132),梁商女儿立为皇后,妹妹封为贵人。顺烈梁皇后晚年临朝秉政,对东汉外戚专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梁商为人谦恭,虚己进贤。顺帝先后封梁商长子梁冀为襄邑侯、少子梁不疑为步兵校尉,梁商都上书相辞,主张选贤任能。阳嘉三年(134),封梁商为大将军,梁商固辞不受,称疾一年不起。阳嘉五年(136),夫人阴氏薨,追号开封君,赠印授。当初,梁竦二女入宫,招来一场横祸;到他的孙辈梁商,又是女儿和妹妹二人双双入宫,不但没有招来灾祸,反而加官晋级,荣华富贵。梁氏家族到梁商时又开始重新崛起。

梁商在对待少数民族关系方面,主张实行安抚政策,反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讨,以缓和民族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元初五年(118)夏,南匈奴违背约定,率三千骑侵犯河西。梁商上书主张采取挖深沟、筑高壁来防范,并以恩威信义来招降匈奴,尽量不要打仗,让边地安宁,减轻人民的负担。他常常教导边将们,对待少数民族要宽仁,使各民族和睦相处。每遇到灾荒之年,梁商常常将自家的粮食拉到城门,赈济饥民,却从不宣示自己的恩惠。永建四年(129),马贤、来机、刘秉等因镇压诸羌有功,封马贤为弘农太守,来机为并州刺史,刘秉为凉州刺史。梁商对来机等说,统领羌人的措施,没有固定的方法,要临事随机应变,并依照他们的习俗进行。梁商不仅是一位“良辅”,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他除习《韩诗》外,也通《春秋》和《周易》。

梁 冀(?—159)字伯卓,梁商子。少年时代就依仗皇亲国戚的身份,游手好闲,酗酒斗殴,吃喝玩乐,是京城有名的纨绔恶少。永和元年(136),梁商担任河南尹时,梁冀贪赃枉法,无恶不作。洛阳令吕放是梁商过去的门客,便把梁冀在河南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梁家。梁冀受到父亲的责骂,知道是吕放告的状,便派人将吕放在路上暗杀。又怕父亲梁商知道了责怪,为安慰吕家,找了一个所谓的“仇人”,把其一家灭门,无故枉杀许多人。梁商死后,梁冀继任为大将军。

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八月,“八使”分行州郡,考察民情,表贤良,显忠勤,收举贪官污吏。光禄大夫张纲大胆上奏皇上,举劾梁氏兄弟“外戚蒙恩”“专肆贪叨”“纵态无极”,不宜担当要职。梁冀对张纲怀恨在心,不久就找到借口,把张纲排挤出京城,贬到广陵去当太守,以平定徐州、扬州二地十余年的动乱。张纲以友善和好的方式平息动乱,朝廷论功当封,被梁冀阻挠。此次“八使”所纠,多梁冀及宦官亲党。

汉安三年(144),汉顺帝刘保病故。太子刘炳继位,改年号永嘉,史称汉冲帝,年仅两岁。梁冀的妹妹梁皇后成为皇太后,并临朝执政。但小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梁冀与梁太后经秘密谋划,选中渤海孝王的八岁幼子刘缵为新皇帝,改年号本初,史称汉质帝。汉质帝对满朝文武大臣说:“此跋扈将军也。”于是,梁冀就让太监在食物中下药,毒死了汉质帝。梁冀兄妹后又扶持汉章帝刘烜的曾孙刘志做新皇帝,改年号建和,史称汉桓帝。新皇帝也只有十五岁,梁太后仍然临朝执政,因而朝中军政大事仍然是梁氏兄妹把持。

梁冀在朝中一手遮天,卖官鬻爵,甚至把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梁冀一家生活糜烂,穷奢极欲,作威作福,横行霸道,他把持朝政,控制汉室长达二十余年。延熹二年(159),梁太后、梁皇后相继死去,梁冀失去了靠山。不久,桓帝与宦官单超、徐璜等谋划了诛冀的办法,果断地收缴了梁冀的大将军印绶,褫夺了兵权。梁冀自知大势已去,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便与妻子一同自杀,受他们牵连被处死及免职者达数百人,家产也被抄没。

梁 鹄 字孟皇,是东汉显贵梁统的后裔。生年不详,生活在汉末至曹魏年间。梁鹄初选为孝廉,拜为郎官,光和元年(178)进入鸿都门学,出任凉州刺史,后入朝提升为选部尚书。曹操欲任命他为洛阳令,梁鹄不受,拜为北部尉。时值东汉衰落,梁鹄奔赴荆州(今属湖北),投靠刘表。建安二十三年(218),荆州被破,梁鹄复归曹操,被奉为座上宾。

梁鹄最大的贡献在其书法成就,他的翰墨碑刻在中国的书法史上留下了闪光的印记。梁鹄少年时就爱好书法,及举孝廉入京师,便师从著名书法家师宜官,在继承老师书法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八分法”,这属于隶书一体。梁鹄深得师傅的真传,八分隶书体的成形,得力于梁鹄,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当时曹操聚天下书法英才于许昌,皆精八分隶书,但曹操独爱梁鹄所写的,常将梁鹄书迹悬于帐中,或挂于壁间观赏,认为梁鹄的书法在气势上胜过其师宜官,因此,曹操宫中的题署多出于梁鹄手笔。传说王羲之学书时,曾赴许昌访得梁鹄墨迹。

梁鹄的书迹流传下来的极少,传世的碑刻有《孔羡碑》《受禅表》。《孔羡碑》,也称《鲁孔子庙碑》《修孔子庙碑》《封孔羡碑》,此碑在山东曲阜孔庙,22行,行40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此碑疏密得体,刚柔相济,为隶书名碑,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该碑书法以方笔取胜,是东汉《张迁碑》《鲜于璜碑》书风的余脉,结字取外满体势,宽博大度,浑朴茂密,历来对其评价甚高,宋朝学者洪适《隶释》一书评价说:“魏隶可珍为四碑,鹄《修孔子庙碑》为冠。”公元220年,曹丕受禅即位时的《受禅表》,又称《受禅碑》,据说也出自梁鹄之手,也有人说《受禅碑》是王朗撰文,梁鹄书丹,钟繇刻字,故又称为“三绝碑”。

山东曲阜保存的梁鹄碑刻《孔羡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