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畜牧业与马政
畜牧业 固原地广人稀、水草茂盛,历史上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和传统。明初,明太祖为巩固朱族天下,推行分封制,将自己的诸子分封为诸侯王,并陆续到各地就藩。在明太祖看来,分封皇室子孙控驭各地,可以防止外姓臣僚跋扈,达到外卫边陲、内资夹辅的作用。固原的大草场被划分为各藩王的牧地。今同心县城、下马关、韦州等地划归庆王朱栴(朱元璋第十六子),西安州、海喇都等地划归楚王朱桢(朱元璋第六子)。固原境内还有黔宁王沐英(朱元璋义子)、肃王朱楧(朱元璋第十四子)、韩王朱松(朱元璋第二十子)的牧场,分别在沐家营(今西吉县城)、大湾川堡(今泾源县大湾乡)、开城北(今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各藩王以封地为永业,立苑兴牧,同时,明王朝还把大批中原牧民和拓荒者安置于清水河流域,进一步推动了畜牧业发展。
马 政 明王朝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非常重视马政事业。马政是明王朝平定各地分裂力量、扫荡残元势力,完成全国统一的强大军事基础。明朝前期,草场广阔,马匹成群,马政事业欣欣向荣,处处是繁荣景象。到明朝中后期,各藩王不遵法度,大肆扩占草场,导致朝廷草场面积缩小,马政事业也日趋衰败。
永乐四年(1406),设立甘肃、陕西苑马寺。苑马寺是管理马政事业的专门机构。“每寺管六监,每监管四苑,各有分拨草场、水泉地方坐落四至。上苑牧马一万匹,中苑七千匹,下苑四千匹”。[16]其中陕西苑马寺牧场覆盖今甘肃环县、平凉市崆峒区、陇西县、会宁县、临洮县、榆中县、通渭县,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彭阳县、西吉县,面积达100余万顷。
弘治十五年(1502),出生于云南的明代名臣杨一清就任三边总督,对陕西苑马寺下辖的监、苑进行清查整顿,先后采取6项措施重振马政事业,主要是修补城墙,新筑城池;修建营房,建造马厩;精减庸吏,选调干才;补充兵员,购买苑马;扩大牧场,贮备刍草;重启烽台,重视报警。数十年间,杨一清在加强西北边防建设、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保障边疆安全等方面为明王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杨一清整顿后的陕西苑马寺设置卿1人、少卿1人、寺丞2人、主簿1人,全权负责马政事业各个方面。陕西苑马寺下辖长乐监(驻地在今固原市原州区)、灵武监(驻地在今彭阳县城),长乐监管辖开城苑、广宁苑、黑水苑、安定苑,灵武监管辖清平苑、万安苑、武安苑。
长乐监设置七品监正1人,每年柴薪隶银24两;设置录事1人,未入流,柴薪隶银12两。灵武监驻地在彭阳城(今彭阳县),设置监正1人、录事1人,品级和薪水与长乐监相同。
开城苑驻地在头营内(今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东至可可川、天城山、私盐路,南至古黑城广宁苑草场,西至须弥都、把关山,北至韩府群牧所、中营湾、三峰堆。纵160里,横80里。拥有荒地、熟地36470顷43亩。设置圉长3人,从九品,统领8个营,即头营、二营、三营、四营、五营、六营、七营、八营,原额驻军700人。内建马房639间,草厂8所,草场和马圈13处。起初养马2638匹,嘉靖初年保留在2622匹。
广宁苑驻地在固原州城内监衙西。东至小河川黄柰墩,南至木厂沟,西至武延川,北至开城苑头营。纵100里,横50里。拥有荒地、熟地25880顷53亩。设置圉长2人,从九品,统领巩昌、青州(龙王庙)、临洮(红崖子)、平凉4营。原额驻军500人。内建马房454间,草厂4所,草场和马圈36处。起初养马1256匹,嘉靖初年保留1227匹。
黑水苑驻地在今海原县黑城镇。东至红城子大路,南至深沟,西至不详,北至乱堆沟。
安定苑驻地巩昌府通渭县(今甘肃通渭县)。东至锁龙山沟,南至尖冈山,西至蟾母山白马庙,北至蒸饼山索驼谷。
清平苑驻地彭阳城。东至彭阳里雨水川岭,南至新兴里南川,西至彭阳里打石沟,北至固原卫右所长流屯。纵70里,横40里。拥有荒地、熟地25910顷32亩。设置圉长2人,从九品。原额驻军542人。起初养马2519匹,嘉靖初增加到2667匹。
万安苑驻地板井川(今甘肃环县车道乡)。东至杏林沟胜旗寨,南至拽角嘴,西至三角城,北至沙井。
武安苑驻地不详,四至不清。据《杨一清集》记载:武安苑拥有荒地、熟地2957顷44亩。设置圉长2人,从九品。原额驻军448人。起初养马1949匹,嘉靖初减少到1673匹。
上述7苑共拥有荒地、熟地17.7万多顷。嘉靖初年共养马14762匹,马政事业的发展,不但与西北元代沿长城形成军事对峙,保持了相对稳定的边界环境,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且形成并发展起了马文化,固原多地建有马神庙、马王祠或马明王庙,其中规模较大的马神庙建在州城的教场内,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这种特殊的马文化在固原历史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