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佛教石窟艺术
固原佛教历史遗迹、文化遗存及考古资料丰富,印证了固原地区历史上佛教的繁盛。固原佛教文化与石窟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一方面,具有犍陀罗佛教和西域佛教风格。如须弥山石窟中的中心柱窟形制就明显受到西域龟兹佛教石窟的影响,穹窿顶形制也具有西域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又结合本地传统文化与社会习俗,对佛教进行了适应固原社会历史文化特色的本土化调整。经过固原文化的过滤筛选,又向西方回流。
佛教石窟寺一般分布在既远离尘世的干扰,环境优美、便于僧侣们静心修行,又接近交通要道、生活方便、便于香客们朝拜的地区。固原地区开窟造像首先要满足信仰者焚香礼拜的需要,因此既要考虑石窟开凿的地质基础,又要尽可能地靠近民众集中的城市及周边地带,整体上来看,石窟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基本上在50千米的范围之内,这样的距离刚好能够满足焚香礼佛之人一日之内往返的需求。固原须弥山石窟根本上还是地方性佛教石窟寺,并不能保证来自皇家贵戚持续稳定地供养。距离固原市区西北55千米处的须弥山石窟,历史上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开窟造像活动的兴盛,除了官府和达官贵人的赏赐之外,还要依靠来自固原城及周边地区大量信众布施的财物和信众的虔心供奉,他们为须弥山石窟的持续繁盛提供了重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也因此成为最重要的佛教石窟寺院。
固原石窟壁画的题材主要为佛传和佛本生故事画等,僧众通过进入寺院观赏和感受这些内容丰富的佛像及壁画,能够理解佛及诸神悲悯众生的情怀,通过直观的艺术形式能够理解和体验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的真诚,而那些文化水平不高或不能识文断字的一般信众也能够了解佛的身世及其法力。
固原佛教石窟在地域的扩展上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它以古代中西陆路交通孔道——丝绸之路为传播途径,以葱岭以东的新疆为起点渐次由西向东、由北而南发展起来。固原佛教石窟寺艺术属于陕甘宁地区的艺术系统,但是由于这一区域正处于新疆与中原京都佛教文化区域之间,其佛教石窟寺艺术也是双方之间的过渡地带,受到东、西方佛教石窟寺艺术的双重影响。固原佛教石窟艺术也非常重视审美性,如佛像的“既丽且庄”“不即不离”,菩萨的高贵典雅、慈眉善目,都是在注重造像宗教性的同时又注重造像艺术表现的范例。唐代中堂式的壁画布局,具有浓郁现实色彩和生活情趣的壁画内容等,无不体现了当地民族的审美理想和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性、世俗性和真切的艺术美感。可以说,如果没有固原境内及域外艺术家独具匠心的创作,佛教便很难成为大众的佛教。
须弥山石窟代表了固原甚至西北的石窟艺术水平。须弥山石窟是佛教石窟寺,在中国十大石窟之中位列第七,被誉为“固原敦煌”,也是固原规模最大的佛窟寺院。
隋代是须弥山石窟再度兴起的历史时期,唐代为须弥山石窟的兴盛期,之后逐渐衰落。须弥山石窟隋唐五代时期洞窟规模之宏大、造像气势之不凡,木构框架之精美、窟内雕饰之华丽,堪称丝绸古道上的一个佛教造像艺术宝库。而唐代造像艺术可以说是中国佛教艺术经过六朝时代的演变,达到创作高峰的代表。
须弥山石窟接受了中国内地尤其是中原区域文化的反向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位的,形成了辐辏影响的格局。研究显示,须弥山石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受到了来自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如隋唐五代时期受到两都地区(长安和洛阳)的强烈影响。这些中原地区的文化作用于须弥山石窟,使得须弥山石窟呈现出多元文化因素的特点。
唐代须弥山石窟的造像,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精美绝伦,冠于其他各代之上,不仅在须弥山石窟造像中具有突出地位,而且在全国主要石窟的唐代造像中也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须弥山唐代造像题材主要有阿弥陀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八臂半跏菩萨、药师佛、接引佛等。说明唐代固原地区所流行的佛教宗派主要是净土宗、密宗、三阶教、天台宗等,其中,以净土宗为主流。
唐代须弥山石窟的代表洞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桃花洞等区域。唐代石窟的开凿样式,除个别石窟仍保留了方形塔柱外,方形的佛殿样式已经取代了北周的塔柱式。
须弥山石窟造像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既有当地雕凿艺术的反映,也有沿丝绸之路传来的中外文明融合的结果。隋代的造像风格继承了北周遗风,但也有所创新,逐渐形成了一种丰满圆润、作风写实的新风格。如菩萨膝部微屈,身体略呈“S”形,近似初唐风格,具有动感;唐代洞窟的造像雕凿技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无论佛与菩萨,还是弟子、天王、力士等都雕造得丰满圆润,生动健美,显示了“曹衣出水”的风格。须弥山石窟唐代造像艺术,既不像龙门石窟那样华丽繁缛,也不像炳灵寺石窟那样小巧玲珑,造型更加趋于写实,贴近大众生活,与社会风尚相近,呈现出平实与和谐的美学风格。
须弥山石窟,其佛教文化与石窟造像、绘画等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依托固原区域历史文化的结果。固原文化开放多元,东西方异彩纷呈的多种文化因素汇聚于此,佛教文化、石窟艺术、丝路遗存、军事屏障等都成为固原与外界在佛教、军事、文化等方面交流、融合与发展的见证,而丹霞地貌及本土文化又极具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须弥山石窟全面而完整地保留了反映中国佛教文化与思想发展变化的实物资料,突出展现了佛教的在华传播、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实况,又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内地建筑与西域、印度建筑文化的融合,对全面理解和掌握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史之乱以后,李唐王朝由盛而衰,广德元年(763),须弥山石窟所在的固原地区被吐蕃占领,其间,再无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唐代以后的须弥山,也没有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石窟开凿已成为历史,随着丝绸之路受阻,须弥山的佛教文化活动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