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与反摩擦斗争
国民党固原当局的反共行径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国民党甘肃省党、政、军、特、警开始在固原等地区实施一系列反共活动。1938年秋季,平凉专员公署和县政府奉国民党中央和省政府命令,明令各抗日救国团体办理登记手续,进而宣布这些群众性抗日团体为非法组织,要求一律停止活动,迫使中共领导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救国会和爱国进步团休以及其他抗日爱国群众团体转入地下或自行解散。禁止进步文化团体活动和《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发行。
1939年,国民党军统局在平凉设立军统局兰州平凉组,派曲重高任报务员。1940年,在固原设立平凉组固原分组,派孔宪刚任组长。1942年8月,军统特务头子戴笠视察西北,途经平凉与陆军驻平凉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范汉杰策划,于翌年6月在平凉成立军统特务组织“三八”总部调查统计室。1943年7月,在平凉以编撰《兵要地志》为名,训练谍报队员79名,分别在平、固各县成立情报组和通讯小组。8月,又正式成立固原组,加强西北地区反共行动组织。
1940年2月,国民党政府颁布新县制,实施“管、教、养、卫”体制。甘肃省政府制定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甘肃实施细则》和《陇东各县外围组织计划纲要》,以沿边区的平凉、固原、海原、泾川县为重点地区,实行保甲连坐法,设立保甲通讯网和以保为单位的联防组织,在各县建立自卫队等,开展训练和巡查活动。
1942年,国民党在平凉专区设保安团,各县设保安队,成立陇东师管区,调大批军队到平、固地区驻防,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6月,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及所属部队移驻平凉,调马鸿逵部驻防固原,参与镇压群众武装斗争,成为国民党封锁边区和“剿共”主要力量。国民党平、固地区党、政、军、特、警以固原为前哨阵地,对边区实行封锁。一是派遣特委和国民党组训人员侦察破坏中共地下组织。二是对边区实行军事封锁,以国民党第三十八集团军为主,地方保安队、乡镇保甲组织为辅,构成沿边区的三道封锁线,修筑数道碉堡群,在各交通要道设置盘查站,严密盘查出入边区人员。三是实行经济封锁,国民党地方当局制发运往边区的物资通行证,凡运往边区物资如无通行证,则将人货一律扣押,几乎切断边区与国统区的正常贸易和人员往来。四是宣传封锁,控制舆论和加强报刊检查,加强沿边区各县反共宣传活动,并下令边区印刷品一律不准进入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邮检部门查封各种进步书刊,将《新华日报》《怎样指挥游击战》《抗战文选》《中国青年》等列为禁品。国民党政府还成立新闻刊物、戏剧两个审查委员会,对报纸、戏剧演出进行审查。五是教育封锁,国民党政府把平、固沿边区各县列为特种教育区,成立特种教育委员会,设特教处,组织特教团赴各县乡村活动,推行反共特种教育。六是民运封锁,国民党甘肃省党部向各县发出通令,要求整顿民众团体,各种集会须经批准方得举行,并由党政机关派员指导监督,否则,施行裁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农、矿、工、商、学各种条例,绝对禁止罢工、罢课。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与社会处密令固原等县党部严密防范学潮、工潮。
中共活动转入隐蔽 1939年冬,国民党大肆反共,中共固原县委基层党支部遭到严重破坏,仅存麻子沟圈、石家沟口、陈坪、峁堡子、红河和堡子崾岘6个党支部,幸存党员68名,区乡抗敌后援会全部解散。面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的行径,县委领导统战区人民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将已暴露身份的杨登魁等10多名党员干部撤入边区;将幸存的6个地下党支部的党员隐蔽起来,交由平东工委领导。
1940年2月,国民党固原县政府和保安队卢业广中队勾结三岔民团团总白玉堂,策动安家川革命自卫军60人叛变,敌保安队路登云率部乘机进入三岔,杀害了三岔区自卫军副营长樊富银和仓库主任苟永贵,并将区乡3名干部绑架关押于固原。后经中共固原县委交涉才得以营救。4月,三岔区委组织科科长王辅周赴二龙山区虎家房沟开展工作时被国民党固原县保安队枪杀。中共固原县委、区、乡党政组织也受到敌人的武装威胁和破坏,草庙区尤为严重,孙湾、米家塬、三个窑、虎家岘、李渠、崖堡子抗敌后援会或遭受破坏,或被迫停止活动,或自行解散。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中共固原县委一方面积极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回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挑衅和猖狂进攻;另一方面坚决贯彻上级党组织关于在国民党统治区“精干隐蔽,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工作方针,保护和巩固未遭破坏的区、乡党政组织,向边区转移已暴露身份的党员和干部,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革命斗争。
1940年春,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设置五道防线,企图彻底封锁边区,限制共产党的一切活动。胡宗南部预七师开进固原,修筑了许多碉堡,日夜轮流监视边区的一切活动。由于国民党的干扰和破坏,中共固原县委已无法继续开展工作。1940年5月,中共庆环分区党委和陇东特委决定撤销中共固原县委,合并成立新的领导机构——中共平东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