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争夺安定郡

二、魏蜀争夺安定郡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随后,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三国鼎立时期。三国时期,固原地区归曹魏统治,设高平(今原州区)、朝那(今彭阳县古城镇)、乌氏(今泾源县北)三县,后因高平县处在曹魏政权和羌胡的分界线上,曹魏废高平县归入朝那县,并设立都卢县(今隆德县境内)。这一时期的固原地区不仅有汉族居住,还有鲜卑族、羌族、氐族、羯族、匈奴等少数民族居住,形成了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但从魏初起,安定郡一带的政局一直动荡不定,不但频繁爆发羌人起事,而且是魏蜀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黄初五年(224)羌族大首领辟蹏率领羌民起事,被雍州刺史郭淮领兵镇压,郭淮采取怀柔政策,从而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魏明帝太和二年(228),蜀汉诸葛亮采用“暗度陈仓”之计,亲率六万大军出奇制胜,猛攻祁山,曹魏辖区的南安、天水、安定(治今镇原,辖今镇原、彭阳等地)相继投降蜀汉,正如《魏书》所记“举军应亮,关中响震”。后来,马谡街亭败绩,蜀军撤离汉中,魏文帝曹丕诏令曹真、张郃率兵收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为了配合蜀汉进攻曹魏西境,安定郡的杨条等人率众起事,和诸葛亮遥为互应,曹魏大将曹真和张郃率军攻伐,杨条等坚守月氏城(今隆德县境内)以待蜀军,但因诸葛亮败退,杨条等孤军无援,投降曹魏。随后,曹真和张郃又对安定羌人进行征讨,稳定了安定郡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