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燹之后的固原经济社会

一、兵燹之后的固原经济社会

乾隆以后,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清王朝吏治败坏,军纪涣散,官员贪贿成风,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负担增加,一度缓和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封建社会内部危机四伏,国势由盛转衰,积弱败亡之势已经形成。当时的甘肃州县枯瘠,民不聊生,地方官员日肆诛求,剥削闾阎;固原提督胡超克扣兵饷,置办戏装,置汰名粮,畜养优伶,不时唱戏宴客;各署官员结拜弟兄,酒食征逐,醉后谩骂,毫无局面,所有花费,全从司库项内开销,官员腐化达到极点。[11]

陕西回民反清运动被统治者转移视线,进行反面宣传,扩大事态,挑动和制造民族矛盾,土匪、叛军、溃卒相继蜂起闹事。据《隆德县志》记载:十年浩劫,“井邑俱荒,水涸草枯”。顺治年间隆德县有347户共4384口人,生民稀疏,到道光年间,“版图恢廓,庐舍渐密”,近200年时间人口达到了28360户共210000人。从同治年间到宣统末年的30余年,隆德县人口降到10107户35656人。同治以后,清王朝内外交困,西北地区荒旱频仍,百姓垦殖无资,耕种乏畜,同治四年至七年(1865—1868)的自然灾害极为惨烈。黄河上游地区接连4年春夏连旱,固原地区的隆德、固原(原州区)“大饥”,有的“人相食”,有的“饿殍载道,状极惨悯”,有的“十室九空,将草根树皮掘食殆尽,死者无数”,农村经济几近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