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抚局政策
同治年间的回民反清运动失败后,陈霖、阎兴春等几位主要头领经商议决定向清军求抚,陈霖就抚后,前往河西的余彦禄一部也返回金积堡缴械乞抚。在金积堡就抚的还有蓝明泰、冶士俊等部,男妇大小共11000余名,其中老弱妇女近9000名。左宗棠选择水草不乏、川原相间、荒绝无主、各地自成片段的固原地区,从金积堡迁徙安置陕西籍回民,向平凉迁徙500余口,向化平川(泾源县)迁徙9000余人。
陕西回民在化平川安置停当后,左宗棠又派冯邦栋传知陈霖、阎兴春,要他们前往西宁,劝崔伟、白彦虎等归顺朝廷。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陕西回民军在大小峡阻击战中失利,清军进占西宁,崔伟、毕大才、禹得彦等率部众20000余人就抚,其中崔伟部10000余人被解往张家川一带;禹得彦部7200余口被清军马队押往平凉。阎兴春、陈霖随军护送,返回化平川。禹得彦及部众被解押到平凉后,约有1000多名陕西籍回民被安置在化平川,其余6000余口被迁往华亭十二堡子(今泾源县新民乡)及平凉大小芦河等地。禹得彦部下约有3000人被迁往化平川,这是第二次迁往化平川的陕西回民。同时还将马生彦、冯正合等640余人安置在隆德县的王家下堡、刘家戴山等地。“光绪三十四年户房丁粮红册……东乡所属者计汉七回三之谱;南乡所属者计汉五回五之谱;西乡所属者计汉四回六之谱;北乡所属者计汉五回五之谱。”[10]同时,左宗棠还下令甘肃、宁夏各地回民相互迁徙,以利管辖,张家川回民迁到金积、灵武、海原务农;金积、灵武的陕西籍回民迁徙到固原、泾源、华亭、平凉等地务农。
左宗棠在处理金积堡善后期间,曾指定原在甘肃张家川一带率领回民军就抚后的李得仓,会同地方官,把莲花城、清水一带的“南八营”回民按照宁夏的办法进行安置,于是将甘肃秦安、莲花城部分回民迁至泾源县黄花乡的庙湾、上下胭、罗家滩一带及惠台乡的一些地方,将平凉小部分回民迁至黄花乡的平凉庄,将金积堡马化龙胞弟马化凤为首的1278口甘肃籍回民迁至黄花乡的店堡及惠台乡等地方,多次迁徙安置。
陕西回民军及其家眷在金积堡就抚后,刘锦堂从中挑选400名丁壮,交由蓝明泰、安杰统领随军征剿,并授以军功衔,后又与西宁的禹得彦、崔伟及张家川的李得仓回民军组成五营,称旌善五营,又称旌善马队,随湘军将领刘锦堂驻守甘肃、新疆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