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原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时6分,海原县和固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史称“海原大地震”。海原大地震共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4座县城化为废墟,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地震波及范围广 海原大地震地表断裂带从固原硝河至海原李俊堡开始向西北发展,经肖家湾、西安州和干盐池至景泰县,全长220千米。震中位于海原县县城以西哨马营和大沟门之间,北纬36.5度,东经105.7度,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千米,受灾最严重的是邻近极震区包括固原、隆德、西吉、靖远、景泰等县。全国约四分之一土地面积上的人感受到了震动,波及甘肃、北京、山东、四川、江苏、上海、福建等地,这是中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大地震,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地震波绕地球两圈,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军在广岛投放原子弹威力的4400倍、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所以又被称为“环球大震”。
地震破坏力极强 地震时,极震区山崩地裂,河流阻塞,交通断绝,房屋倒塌,野兽群集于荒野之上哀鸣不已,景象十分凄惨,破坏最严重的当数处于震中的海原县。据幸存者回忆,地震前一刻还是大风黑雾、红光乍现,突然间巨大的雷声似自西北方而来,瞬间又是地动山摇,整个大地就好像船在巨浪中颠簸。短短十多分钟,海原县城尽毁,除一座钟楼和一口极其矮小的土坯拱窑外,其余建筑物皆夷为平地,城墙也毁坏大半。地震引发地形发生巨大改变,错动、断层、地裂缝等地貌在海原和固原、西吉随处可见。震后形成大大小小的堰塞湖40多处,其中最有名的是西吉县党家岔堰塞湖,后更名为“震湖”,水面约190万平方米,年蓄水量达1100万立方米。大地震后,海原一带的余震一直持续到1923年9月,有感地震达到50多次,其中5.0级以上地震就有6次。
民众伤亡惨重 民国时期海原县在新政区划上分为县城、东南西北四乡,共五个区域,大地震造成海原县城死亡4334人,东乡20402人,南乡20428人,西乡17607人,北乡10256人,遇难总人数73217人,约占海原县总人口的59%,伤者更是不计其数。震后从海原发出的第一份电报曾这样记述当时的惨状,“大批遇难者的尸首遍布四野,伏尸累累而无力掩埋,数十里内人烟断绝,鸡犬灭迹”。地震引发的地裂、塌方、山体滑坡和异常天气将整个海固地区变成人间炼狱。除海原外,固原、靖远、隆德、会宁、静宁等县受灾情况也非常严重,遇难人口都在万人以上。其中,固原县3917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以上,靖远县31933人,隆德县28370人,通渭县18108人,会宁县15639人,静宁县15213人。[1]由于遇难者太多,当时的悲惨状况让“一人一墓”的传统习俗成为一种奢求,很多遇难者被一起合葬,海原县城西门外占地近200亩的“万人坟”就是最触目惊心的见证。
政府赈灾迟缓 地震后,由于通信设施受损,直到3天后第一封关于灾情的电报才得以送出灾区,12天后甘肃省都督张广建向中央政府报送了第一份求援电文,25天后甘肃省政府也开始向全社会请求支援,北京政府内务、教育、农商三部协同派的调查队进入灾区调查时已是地震发生整整4个月之后,而且由于灾后交通不便,考察组并未能到达受灾最重的海原县。自始至终,除了以总统徐世昌之名捐了1万块大洋外,此外再无政府力量出手施援,仅仅依靠社会团体尤其是甘肃震灾委员会等组织筹集钱款赈灾。政局动荡,国力匮乏,北洋政府尚且如此,面对浩劫,甘肃省政府所能做的也不过多方呼吁和加收赈捐。震后第25天,省长、督军张广建和议长王世相代表全省向全国通电,呼吁北京政府和社会各界紧急救助。之后,又通过对全省统捐烟酒增加赈捐和在上海、北京等地经办赈奖券的方式筹到银两30万两,紧急发拨海原、固原、隆德、静宁等10县救急。但这些赈灾款真正用于灾区救灾的其实只是一少部分,更多的则挪作他用。而一些地方官员和开明乡绅身处其中,力所能及地捐出粮食、银钱以解乡邻燃眉之急。
民间积极自救 经历了生离死别、仓皇无助的人们,努力摆脱死亡的阴影和血缘、亲情、民族的束缚,陆续聚集起来组成一个个大“家庭”,一边竭尽所能地搜救乡邻,一边从废墟中挖出一切还能够使用的东西,过起了原始部落般的群居生活。大家相依为命、共渡难关,各家的财物大家共同用,一锅热粥大家分着吃,一件老羊皮袄谁出门谁穿,一床被子夜间几个人一起盖,老弱病残孕得到了应有的照顾,从口粮中省出来的种子也按农时种到了土里,一切都在朝着“生”的方向努力。与此同时,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基因再次被灾难激发,各种民间社会团体纷纷组织起来筹钱赈灾。早在灾情通过政府流程缓慢上报时,灾区的情况就已经通过一些民间途径为中外媒体所关注。震后仅两个多月,国际饥饿救济协会的专家首先来到震区进行调查,并及时向全世界发出了海原地震灾害信息。1921年2月,面对政府的冷漠,甘肃旅京人员和学生通过《中国民报》痛斥当局的不作为、呼吁政府救灾,邻近的平凉、天水、凤翔、三原等县成立了义赈会竭力支援海固重灾区,北京、上海以及日本、美国的同乡也纷纷组织起来多方募捐救灾。震后一年时间,甘肃赈灾救济会向全国各地发送募捐函件390件、电报210件,募得大洋3.1万元;美国纽约学生赈灾会募捐到大洋328元1角1分。甘肃省成立了筹赈公所专门负责赈灾事务,所募款项本就杯水车薪,但由于北洋政府内部贪污腐败,很多救灾款并未到灾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