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长城的修筑
用墙围筑的“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非常重要的防卫形式,这种形式基本上可以保障群体的安全。尤其是面对“马背上的民族”匈奴时,修筑长城是抵御游牧民族最有效的方式。燕国、赵国在面对北面游牧民族时也同样采取了这样的手段。尽管秦人占据了戎人之地,但北面是匈奴,边陲之地并不太平,为了守卫新扩张领土巩固其后方,以便集中力量应对东方六国,秦灭义渠后修筑了战国秦长城。
固原地区属黄土高原地带,因此,固原战国秦长城无论是修筑在何种地形上,均为就地取土,夯筑而成。河岸、沟边,辟为悬崖,平川、台地、高原,均从城外侧取土,形成壕沟。长城整体外侧陡立,内侧平缓,形成防攻优势。
固原战国秦长城的具体分布与走向是:由甘肃静宁县原安乡进入固原西吉县,沿葫芦河东岸北上,经兴隆镇的黄岔、玉桥村至将台镇的东坡、保林、明荣、明台村折向东进入马莲乡。沿马莲川河北岸东进,经牟荣、火家沟、张堡原、陈家堡子(巴都沟)村再进入原州区张易镇。经黄堡(樊西堡)、阎关村折向北,过红庄,越陇山(今六盘山),穿叠叠沟又进入中河乡油坊沟(孙家庄)。再折向东过海子峡河,经吴庄村西北行至苦井后进入阎家庄。再经陆家庄、长城、明庄、海堡北侧分内外城。内城经海堡、郭庄向东经十里村,过清水河至陈家沟(沙窝二队)。外城从海堡、郭庄,绕乔洼(南王堡),经郑磨过清水河至陈家沙窝。内外城合并后,又东南行过李家塔山、水泉湾进入喇家阳洼、蔡家洼至河川乡马家坪、海坪、上坪、母家沟、上黄,东南行至黄家河。沿骆驼河东南行入彭阳县古城镇,沿小河川西南侧经田庄、郑庄村进入白阳镇的袁老庄。经罗堡、小河口再北上,过陡坡村,再东行过白岔村后,又进入城阳乡长城村的乔渠村,过长城塬,经祁庄过涝池村的张沟圈折向北至杨小庄。沿沟东侧北行至孟塬乡虎山庄村,再北行经赵山庄、草滩(与甘肃镇原县武沟乡孟庄的白草洼)交界处,过沟至韩家台,又北行进入马崾岘(东侧为镇原县马渠乡的城墙湾)。又过沟至孟塬乡张家湾、玉塬村。再过马渠乡的山庄湾后,经孟塬乡的牛耳塬村进入甘肃镇原县境。
固原境内的战国秦长城跨越西吉、原州、彭阳3县(区),全长170余千米。长城的修筑有效抵御了北方戎族以及随后迅速崛起的匈奴等游牧部族的南下,为秦国集中力量发动对东方六国的统一战争营造了一个稳定的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