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族在六盘山以东的活动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祖先为尧舜时期的弃(又称后稷,相传是黄帝、帝喾的后人),弃小时候,就很出众,喜欢种庄稼,种出来的麻、豆长得都很茂盛,成人之后,更擅长耕田种谷,能够根据土地的具体情况分别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民众都来向他学习耕种。尧举弃为农师,舜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一带)。西周始祖后稷所在的部族,无疑是一个擅长农业的部族。
后稷子不窋时,“失其官,奔于戎狄之间”[1],所谓的“戎狄之间”,古代典籍都确定在与固原市毗邻的甘肃省庆阳市,《元和郡县图志》:“不窋城,在州治东南三里,即今府治。夏政衰,不窋失官,自窜于斯,所居成聚,故建城而居焉。”《通典·州郡》也载:“庆州,周之先不窋所居。”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出土的鬲、豆,其器形与先周文化有类似之处,说明周人的活动范围远远超过了六盘山以东的范围。不窋所奔走的戎狄区域不仅限于庆阳,还包括固原、平凉,甚至更为广大的区域。
由于气候的变化,这一时期周人的经济不再以农业为主,而是戎狄的畜牧业为生。直到不窋孙子公刘时,“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2],又说明了周人的农耕文化还不够稳定,从不窋到公刘的数十至百年间,周甚至一度抛弃了农耕文化,经历了近百年的畜牧业,直到公刘才又开始农业稼穑。如果说周一度是戎,也不为过。
公刘重农的举措,也得到了民众的支持,“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3],周的实力也逐渐强大起来,“周道之兴自此始”[4]。周人开始往自然条件更好的地域发展扩张,公刘子庆节时,正式“国于豳”,“诸侯从之者十有八国”[5]。关于豳的地望,通常认为在靠近彬县的旬邑境内或宁县。《汉书·地理志》“栒邑”,注曰“栒邑,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周族营建都邑的考虑是比较周密的,既要有肥美的大平原,又要有奔流不息的水源,还要有适宜建筑宫殿居民区的高地防备水灾,固原境内的姚河塬遗址位于三条河流的交汇处,中间为高岗,周围是大片肥沃的冲积土地,恰恰符合这一要求。
周是商朝在西部非常重要的方国,周的首领逐渐和商通过联姻加强了联系,古公亶父之子季历,孙子昌(即周文王)皆以商人为妻。公刘之子为庆节,周在庆节之后又经历了七世,到古公亶父时,面临戎狄的侵扰,古公亶父仁爱,不忍国人因他而同戎狄攻战出现伤亡,暂避戎狄锋芒,遂率私属避于岐下,周边的大量部族因此纷纷归附。
虽然此时的周还无法同商全面抗衡,但周开始发奋图强,表面上仍臣服于商朝,暗中却在积蓄发展力量,为灭商而做着积极准备。到周文王临死之前,周人控制的地区占了商朝的三分之二,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消灭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西北地区活跃在茹河流域的彭国也参与其中,最终完成了灭商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