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茹河流域的彭国

三、活跃在茹河流域的彭国

彭国是商周时期活跃在茹河流域的方国,在周武王灭商伐纣时,彭(戎)国等八个国家跟随周武王参加了灭商的军事行动。

据《史记·周本纪》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远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7]其中提到“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东晋孔安国在《集解》对此注解道:“八国皆蛮夷戎狄。羌在西。蜀,叟。髳、微在巴蜀。纑、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8]茹河古称“彭水”。明代曹学佺在《大明一统名胜志》中记载“彭阳,汉县,在彭水之阳也”。彭阳古城遗址或杨湾遗址(甘肃镇原县太平镇上城村的彭阳古城遗址或古城遗址东约3千米的杨湾遗址)在茹河北岸,这里的彭水也就是今天的茹河。彭水之名一直沿用到唐代,茹河依旧以“彭”为名,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描述“(临泾)县有彭阳川,去彭阳县一百步”。

先秦时期生活在西北地区的戎族常以地理形势来命名,例如乌氏戎,因“乌水出西,北入河”而得名,彭(戎)国可能也因彭水而得名。彭(戎)国是先秦时期生活在彭水(茹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平凉府志》也有“镇原,古太原地,彭戎国亡,周置太原于此”的记述。到春秋时期,彭国仍旧存在,明代彭孙怡在其《茗斋集》中也有“春秋羌戎小国多彭姓”的类似描述。

无论是茹河流域的彭国还是红河流域的获国,这些方国顺应文明时代早期文化互动、融会的大趋势,不仅在经济上归属于黄河中游的农耕文化圈,在政治上也同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联系,例如姚河塬遗址考古发现的文物中,有来自江浙地区的原始瓷器,有来自洛阳的费昂斯珠和玛瑙珠,有来自南方的象牙制品,这些文物无论通过哪种方式传入姚河塬,都印证固原和中原之间,构建起文化桥梁,编织着政治纽带,培育了边域部族对华夏文明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