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艺术
从顺治立国开始,固原在清王朝的作用一直是军事基地,这导致了地方文化近乎无法发展,民风更偏向于武而非文,历任固原政客也均为战功卓著的将军,更侧重于西北用兵的关键,而无暇顾及其他。这一现象自嘉庆后才有所改观,这也得益于历经三朝的平定准噶尔战役的结束。自嘉庆、道光开始,固原的历任官吏开始重视教育文化发展,广设义学,鼓励文人参加科举。
道光年间,固原提督石生玉在固原居住二十余年,他意识到固原的文化事业衰败至极,导致民风偏执,陋习不断,且难以教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捐助俸银,重修固原提署魁星楼,寓意此邦之文教蒸蒸日上。
同治之后,固原安置了大量的回民军,文化事业作为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更是被执政者重视,总理固原事务的左宗棠更是兴办教育,以教化民众,安定人心。清末,固原建置更改,执政者开始由军政官员转为科举高中的文官,地方文化才得以发展。
清代固原文学艺术的特色,更多的是以古地名为依托,继而追述历史,这其中萧关、朝那、六盘山便成了主要引用对象。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徐乾学所作的《陇山歌》:“陇山高高陇水流,陇西六月如清秋。萧关朝那接北地,酒泉张掖连凉州。”李因笃的《边上》:“萧关城堞望中分,鹿苑干戈道上闻。”尹秉绶的《题边城插柳图》:“西风天马入萧关,老树荒原未可攀。”还有何道生的《六盘山》:“秦陇分山脉,开通走传车。六盘名最重,廿里路何赊。”何福堃的《途中杂咏》:“岁星周一纪,四过六盘山……时危多战垒,将猛守萧关。”王学伊的《塞上春用放翁梅花下韵》:“萧关寒锁杨柳烟,崆峒冷滴莎台雨。”锡麒的《东山秋月》:“萧关万里净无尘,秀耸东峰倚凤凰。”王兆俊的《西海春波》:“地据朝那通朔漠,天开灵境接崆峒。”韩国栋的《瓦亭烟岚》:“六盘俯瞰接三关,斗大孤城万仞山。”李毓的《须弥松涛》:“维摩有舍搜灵偈,逢义题山问旧名。”
这些意象凝结成的诗句,其蕴含的历史事件或文化情结,都与固原历史密切相关,也与西北地区乃至中原的历史进程有关。其中以张华龄的《登固原昭威台》三十句长诗较为瞩目,此三十句长诗,囊括了固原的历史大事,而昭威台作为明代三边总制府的重要建筑,也承载了历史文化的积淀。长诗引用如下:
昭威台上延清秋,昭威台下环河流。
将军功烈在霄汉,此台高慎陇山头。
大都古为义渠国,赤发黄须矫且力。
一从汉使天上来,冠裳旌旗风云色。
分第裂土蛮夷信,版图北地名安定。
无奈隗嚣轻启戎,生使邯军屯上郡。
纷纷南北易干戈,朝饮马兮夕鸣驼。
李唐边臣疏计画,斯城奈陷吐蕃何。
筹边有策唯炎宋,镇戎一军能操纵。
有明岁岁重防秋,建牙开府平酋种。
洪维我朝勤远驭,车书文轨开荒戍。
星云纠缦靖梚枪,萧关亿万歌春煦。
我来台上一纵观,清风飒飒随征鞍。
王郎高谈惊四座,酒酣漏尽不知寒。
王郎志乘储文囿,鸾凰谐洽蛟龙走。
我将击节发长吟,敢云题柱台之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