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城池与边墙的修筑

四、固原城池与边墙的修筑

固原城的修筑开始于西汉,即高平县城,当时就称之为高平第一城。这里也是安定郡驻地。后经历代王朝修建,高平(平高)城便成为西北军事、行政、经贸、商旅重镇。元朝在固原城南15千米外修筑开成县城和开成府城,开成府城地位日益凸显,高平(平高)城一度被冷落,城池修缮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明朝建立后,固原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景泰元年(1450),在高平(平高)旧城的基础上改扩建城池。历时三年,基本完成了城池改扩建工程,新的土城墙内侧“周围九里三分,高阔各三丈五尺”。[9]成化五年(1469),兵备佥事杨勉增筑固原城池,“建楼铺城二:南曰镇夷,东曰安边”。[10]

弘治十五年(1502),户部尚书、三边总制秦主持修筑固原外关城。据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固原州志》记载,“周围二十里,设关门四,外为沟池,深阔各二丈;复开城西一门,曰威远”。至此,外城包围着内城,形成了城中有城的新布局。万历三年(1575),三边总制石茂华主持用砖砌包固原外城墙。砖包城墙外侧高三丈六尺,周凡十三里七分,遂称雄镇。固原城东门称安边门,由内向外内城门、瓮城门、外城门三点共线;西门称威远门,内城门、外城门两点共线;南门称镇秦(镇夷)门,由内向外内城门、瓮城门、外城门、瓮城门四点共线;北门称靖朔门,即外城门,内城无门。就地势而言,东门、南门均在斜坡漫道上,居高临下,西门、北门外均一马平川,便于车马出入。

在修筑固原外城的同时,三边总制奉朝廷之命,筹划修筑固原城以北的边墙。弘治十五年(1502)至嘉靖十六年(1537),历时35年,完成了这段边墙任务。东自定边营绕阳堡(今陕西定边县姬塬乡),西至靖虏卫(今甘肃靖远县),全长636里,称之为内边墙(旧边墙)。嘉靖十五年(1536),又因固原旧边地势辽阔,终难保障,便在固原边墙外再修筑一道边墙。东自徐斌水(今属宁夏同心县),西至干盐池(今属宁夏海原县),全长150余千米,称之为外边墙(新边墙)。

内边墙南侧自东向西设置平虏、镇戎、西安州3个守御千户所。嘉靖十一年(1532),平虏(平远)守御千户所(今同心县预旺镇),驻军1245名;镇戎守御千户所(今海原县七营镇北),驻军1106名;西安州守御千户所(今海原县西安镇西),驻军1349名。另外,甘州群牧千户所(今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西),驻军928名;海喇都营(今海原县城),驻军948名;红古堡城(今海原县高崖乡北),驻军790名。以上诸地驻军共计6366名。每年冬季黄河封冻后,驻军全部撤到内边墙内。其他时段,内外边墙均驻扎军队,实行双线防守。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迄嘉峪关,全长6350余千米,固原边墙是明朝万里长城的有机组成部分。

明朝时期的固原古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