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教育

一、文化教育

宋金元时期固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各王朝不断发生间歇性的相互攻伐与兼并争战,但也存在较长时间和平相处的安宁环境,北宋和金元时期国家层面的文化昌盛,尤其北宋皇帝大多崇尚文治,映射到固原一隅,也留下了比较丰富的文化遗产。

学校教育是这一时期明显的文化特色,北宋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推动学校教育。如在科举制度方面,不断扩大科举取士名额,鼓励寒俊之士读书仕进。对科举制度本身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建立殿试制度,实行权知贡举制,实施弥封、锁院等办法以增加科举考试的客观性,确保公平竞争,消除徇私舞弊现象,等等,从而大大刺激了宋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宋初百废待举,国家虽无暇投入大量精力办学,但对于私人办学和书院采取了鼓励政策。北定庆历兴学期间,还恢复了久废的太学,诏令地方州县兴学,并向州县学广泛赐田,以资助地方教育。宋大观二年(1108)镇戎、顺德始办儒学,乡里无不设私学。宋代的兴学对后来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金代没有产生改朝换代的大动荡,女真族在南下后较快地接受了汉族文化,儒学在金代思想文化中占统治地位,以词赋取士,在镇戎州、德顺州等地不同程度地实施。元代时十里为一社,每社置学校一所,开成路作为元代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设有儒学教授、蒙古教授,对各族子弟实行教育,据万历《固原州志》记载,至元元年(1335)时,开成州学政为李诚,学识渊博,思想深邃,文字功底深厚,固原遗存的元代乙亥碑文就出自他的笔下。

宋金元时期的诗、词、散文和书法绘画艺术都有伟大成就,这一时期的固原文学艺术主要表现在以摩崖题刻形式出现的军旅文化。宋代至和三年(1056),沈唐述五言律诗《弹筝峡诗》被刻在弹筝峡(今泾源县三关口)悬崖峭壁上。诗为:“泉声与俨绿,清流泻余悲。水流不到日,弦应是绝时。调长终古在,人听至今疑。莫特潺湲险,胡能自覆师。”反映了宋代固原的政治、军事形势,阐明了作者的军事主张。另一摩崖无名诗:“金佛镇山门,灵光照四野。吾观虎狼人,应变鸾凤也。”虽然作者不详,但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政治主张。宋金元时期的军旅诗词比较多,北宋吏部尚书、诗人王陶《有窦复者世居镇戎能道边事》,是描写宋夏争战最著名的军旅代表诗作:“君不见镇戎德顺弓箭手,耕种官田自防守;相团置堡御蕃军,下视贼庭殊不有……都校招呼入堡居,堡外重围百里余。墙低城小不难破,贼箭如棚城上过。堡中不及数十人,且斗且骂且欣欣。”这首诗对研究德顺军的战事提供了历史实录。固原籍南宋名将曲端是有名的诗人,他的《蜀中作》“破碎江山不足论,何时重到渭南村。一声长啸东风里,多少未归人断魂”,《温泉寺》“曾统山西十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客,俣必叨叨问姓名”,客观描写了当时宋金战争的残酷和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金朝统治固原近百年,存留的社会资料极少,但金代的固原是唐末以来少有的安定时期,也是汉文化继续发展的时期。元代固原在文化上的重要成就,是阿难答修建开成安西王府延厘寺时编纂《开成府志》,同时在金元时期还编有《德顺州志》。这些宝贵的文献虽然遗失,但据近代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考证,宋代以前固原已有地方志书《安定图经》(见于宋《太平御览》卷三十六所引),清代乾隆敕修的《甘肃通志》“疆域”部分中引用了《开成府志》部分内容,民国时慕少堂编修的《甘宁青史略》参考书目中也记有《开成府志》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