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漆与绘画艺术

二、髹漆与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上混乱,精神上自由、解放、富于热情和艺术精神的时代。中外文化交流、民族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影响深远。宗教艺术得到发展,影响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工艺水平。佛教在这个时候广泛流传,对建筑、器皿、服饰等产生影响。固原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过往贡使、商客、僧侣、教士活动频繁的重要地区之一,始终保持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由于固原当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地位,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态,尤其是北魏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改革,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繁荣,再加上北魏统治阶级推崇儒家文化,从宫廷到民间完善了一整套儒家统治制度,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发展形成了自东汉末以后的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瓷器已基本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导器皿,这给传统漆器地位带来很大冲击,但漆器的装饰及工艺手法由于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直接影响,也有很大进步与发展,特别是髹漆工艺的提高和构图纹饰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外来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时期的表现。

北魏漆棺画于1981年在固原市区西南雷祖庙村的一座北魏夫妇合葬墓中发现,漆画棺的发现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固原居民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髹漆工艺,漆棺的制作是先在木棺上贴敷织物并做好灰底子,然后髹漆绘画,漆画以红色为底色,用彩色或墨线在底色上勾描出图案轮廓,再用铁朱(赭色)、石青、石绿、黄色等调漆绘制。绘画中还大面积使用贴金工艺。出土的棺盖为两面坡式,前高宽,后低窄,这是鲜卑民族棺木的重要特征之一,整个漆棺均绘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和儒佛以及世俗生活题材的画图,其内容之丰、技艺之高,令人叹为观止。棺盖中央绘有一条金色水涡纹长河,河中点缀着仙鹤,象征天河。天河两侧饰有缠枝卷草纹和人面鸟身的仙人形象。天河顶端左侧有一红色太阳,右侧有一白色月亮,其下方各有一座房屋,屋内分别坐着一男一女,据其文字推测为东王父和西王母。棺前档正中画着身穿鲜卑族服装的墓主人像,一手持杯,一手执麈尾,两侧站立着侍从,画面下方绘有两个站立的菩萨。棺侧档的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左右侧以连环画形式共绘有舜、郭臣、蔡顺、丁兰、伊伯奇等五个孝子的故事,其中孝子舜的故事保存较完整,共有八幅,每幅图之间以三角形火焰纹相隔,中部为波斯著名的连珠龟背纹图案;各幅画面内容繁简,其面积大小相等;一幅画面表现故事的一个情节,并附题记说明画面的内容;数幅画面连贯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我国早期连环画的初次发现,在我国连环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漆棺上绘的孝子故事,均为汉族传统故事,但人物均着鲜卑服装、面相长须。棺侧档的下层描绘了鲜卑武士策马狩猎的场面。漆棺画融合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元素,反映了北魏时期各民族大迁徙文化大融合的社会背景,漆棺墓所体现的艺术文化性不但代表了当时北魏漆器艺术发展的先进水平,而且把中原汉族的观念渗透到少数民族意识和信仰中,尤其是漆棺画中的东王公、西王母像与孝子故事连环画,都表现了中原的道教思想与孝道观念,具有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融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延续发展特色。

魏晋南北朝在绘画方面,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画家,他们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不少优良技法,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绘画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为宗教服务,另一方面就是带有浓厚的贵族享乐情怀。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的墓道、过洞、天井、雨道以及墓室等处的数十幅壁画,是我国极罕见的北周绘画艺术珍品,其内容有武士、侍女和伎乐女工等。武士们形体健壮,头戴高冠,身着明甲,而其形态各异;有的双手捧刀于腹前;有的一手执刀,一手屈于腹前;有的则一手握刀,一手拿刀穗。侍女面容丰润,神情自若,或手执团扇、或手捧拂尘。伎乐女工则身着宽袖衫,腰系腰鼓,尽情弹奏。壁画以墨线勾出轮廓,再施以红色晕漆,浓淡适宜,用笔简洁、质朴,线条豁达流畅,既继承了魏晋绘画线条简练、色泽明快、构图活泼而奔放飞动的艺术传统,又开创了形象秀丽、活泼流畅的新风,对我国隋唐绘画艺术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