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兵的地位和影响
清代固原地区以绿营兵为主,因英勇善战,故闻名遐迩,史称“固原兵”。固原兵在清代为戍守边关、平定地方叛乱,尤其是在平定准噶尔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清代实现全国大一统、维护边关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固原作为西北边陲的军事重地,素来尚武轻文,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西北屡屡用兵,固原几乎成为军营,一切以军事为中心,这对地方百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导致固原地区文化教育逐渐衰弱的同时,民众武功建树逐渐增强,这也为固原兵的英勇善战提供了有利条件。顺治初,固原兵随清军平定各地反清势力,战斗涉及陕西、湖南、广西、甘肃等省,战功卓著,官至提督、总兵的更有数人,如马蛟麟官至广西总兵,其子马雄官至广西提督。康熙年间,固原兵参与了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噶尔丹、反击准噶尔等战役。康熙三十年(1691),平定噶尔丹叛乱时,康熙亲征固原提标兵2000余人,负责后方的策应、防御和供给。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巡视陕西,固原提督潘育龙率部下250名士兵迎驾于渭南,康熙帝出行宫后,检阅固原将卒校射,固原兵射术精湛,得到康熙帝的赏识,随后召大学士马齐、兵部侍郎布雅努等人,谕曰:“朕巡历诸省,观绿旗兵丁,无如提督潘育龙之兵者。射既熟娴,人复矫健,此皆统率将领之训练有方也,自提督以下官员可俱加一级。”四十八年(1709),康熙下谕至兵部,谕曰:“陕西提督潘育龙久历戎行,懋著功绩,着授镇绥将军,仍管陕西提督事务,以示联优眷老诚至意。”四十九年(1710),康熙帝巡视五台山,又赐给潘育龙御马两匹,并让他随驾,赠御制诗章“守土防边资将略,披坚敌阵表彤弓”,以褒奖潘育龙。可见,康熙帝对潘育龙及固原兵的赏识。[3]
康熙五十四年(1715),准噶尔部大汗策妄阿拉布坦率兵侵犯新疆哈密,固原兵有2000余人参与了反击此次侵犯的战事。康熙五十五年(1716),准噶尔又策妄阿拉布坦又派兵进攻西藏,次年占领西藏,占领西藏后,准噶尔部又开始威胁四川、云南、青海等省的安全。
康熙五十八年(1719),康熙帝下令出兵西藏。固原提督马见伯、山东登州总兵李麟等,率领陕甘官兵,自西宁向黑河进兵,此为中路军,也是此次出兵西藏的正面战场作战部队。同时,清政府从新疆切断准噶尔的后援部队,从四川、云南等地发兵侧翼接应中路军直逼拉萨。固原兵作为中路军的主力部队,参加了此次战役,在驱逐准噶尔回程途中,固原提督马见伯病逝于打箭炉(今四川康定)。同年四月,山东登州总兵李麟被升任为固原提督。康熙六十年(1721),驻新疆靖逆将军富宁安大举进剿准噶尔部,此前待命的另外千名固原兵被集结,参与了此次战役。西藏被平定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自雍正五年(1727)开始,在西藏增设驻藏大臣,并在西藏驻军,驻军主要是川陕兵,大部分是平定西藏后驻守西藏的部队,其中陕西兵以固原兵居多。
雍正年间,固原兵依旧是平定准噶尔叛乱的主力军。雍正六年(1728),清政府重新部署驻守西藏的清军,部分固原兵被继续留在西藏驻守,一部分撤出西藏,担任达赖喇嘛的护卫赴热河朝觐雍正皇帝。据《清世宗实录》卷一〇一记载,撤出西藏的队伍中的第二队有满洲兵400名、固原兵500名、四川兵100名,专门护卫达赖喇嘛。第四队守备戴义雄、潘世喜带领固原兵750名,返回内地。
雍正七年(1729)三月,清政府分西、北两路征讨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策零,参加此次战役的有西安、凉州、满洲及固原提标调拨的满汉官兵。同年八月十二日,雍正皇帝又在固原提督兵丁中调拨固原兵前往肃州军事前线作战。九年(1731)正月,准噶尔再次侵犯边境,清政府派固原提标兵2000名,令庆阳协副将于义统领,在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的率领下迎敌,驻扎在图呼鲁克(新疆哈密)、毛垓图等地。对于此次战役,雍正帝也亲自做了部署。
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为了加强哈密的防守,再次在固原调派2000名官兵屯守,固原提督樊廷为驻防哈密总统提督,这也是新疆建立绿营兵的开始。樊廷驻守哈密的过程中,仍被称作陕西固原提督,由此可见,屯守兵丁中固原兵占了大多数。
乾隆十二年(1747),四川大金川土司沙罗奔反清,次年五月,固原兵自栈道入川,参加了镇压。乾隆十六年(1751)十月,为了防御准噶尔部侵犯,清政府调配固原兵2000名、马匹5150匹,赶赴新疆屯守,十九年(1754)又再次调拨固原兵并屯守,这些都是在为二十二年(1757)大举进攻准噶尔提前布防,可见固原兵在平定准噶尔中的地位和战力。平定准噶尔后,参与此次战役的固原兵在清政府的安排下,以五年为期换防新疆。
乾隆四十四年(1779)四月,清政府再次调配兵丁赶赴新疆伊犁驻防,此次派驻的兵丁均携带家眷,第一批调配者中有固原兵420名,这些驻守士兵在新疆除驻守边关外,更多的是参与地方建设,屯田、采矿、冶炼等。
道光六年(1826)七月,清政府任命固原提督杨遇春为钦差大臣,总统军务,带领甘肃精锐兵5500名,前往剿灭叛军,这支甘肃精锐兵主要是陕甘清军,由固原提督杨芳率领的提标兵组成。固原兵在此次收复南疆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固原提督杨芳擒获张格尔,立下首功,被任命为参赞大臣,并加恩晋封为二等果勇侯、晋太子太傅。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海防吃紧,道光皇帝下旨,命陕西固原提督胡超挑选陕西兵2000名,赶赴天津、山海关,会同哈啷阿力等防剿。胡超先行带领第一批固原兵,日夜兼程赶往天津。九月,浙江定海、镇海、宁波失守,道光皇帝又命胡超带领官兵,赶赴浙江防剿英军。三天后,道光皇帝恐慌英军自天津入京,又命令胡超带领1000名陕西兵赶往天津防守,以防止英军自天津北上入京。胡超带领这1000名陕西兵,驻扎在相距大沽海口30余里的葛沽驻扎防守,西沽新城又驻扎了500名固原陕勇,并时常操练。
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至次年二月,清政府又调集陕甘将士2000余人赶赴浙江抗击英国侵略者。这2000人中,固原兵居多,他们到浙江后,先后参加了保卫慈溪、防守乍浦、防堵松江三次战役。在保卫慈溪战役中,原西宁镇副将朱贵被任命为浙江金华协副将,他率领陕甘总督部下的固原营、永昌营、循化营中选拔的900名精兵,在慈溪大宝山防守,在与英国侵略军的战斗中,朱贵以身殉国。慈溪知县王武到战场上收敛牺牲的官兵尸体,发现有215具尸体已被炮火烧烂,收敛统计后,共阵亡436人,其中阵亡的武官中有隆德营守备徐宦。
慈溪大宝山之战,共击毙英军五六百人,英国侵略者承认,大宝山之战是他们自发动战争以来,损失最惨的一次。此次战役,也打击了英国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慈溪县得以保全。
在防守乍浦战役中,英军装备极其精良,当时的乍浦守军只有2000人。英军在100多门大炮、24艘舰船的掩护下,开始登陆。固原城守营千总张淮泗和凉州属蔡旗堡千总李廷贵等率领的376名陕甘官兵奋力抗敌,均以身殉国。
从康熙开始,到嘉庆末年,历经四朝,固原兵战果累累,固原籍将士中,官至提督(一品武官)的6人,总兵权提督事(从一品武官)2人,总兵加提督衔(从一品武官)1人,总兵(二品武官)4人,副将(从二品武官)4人,参将(三品武官)13人,游击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