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戎关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戎关系

西周末年,嬴秦还比较弱小,在和戎的交往中一度处于劣势,秦襄公即位之初被迫采取和戎政策,以妹嫁给戎族首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时,由于秦襄公率兵救周有功,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以西为秦襄公的属地,虽然这些土地已被势力强大的戎族占领,但秦从法理上拥有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权。从此开始,秦人为得到岐山以西的土地,扩展其势力范围,与戎展开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在襄公及文公、宁公、武公的努力下,秦国基本控制了关中,积极发展农业经济,国势日益强盛。到秦穆公时,秦已成为能和晋国、楚国抗衡的大国。不过在秦国同晋国的数次交锋中,秦国很难占据上风,秦国东进意图未能实现的情况下,秦穆公调整战略,回师西向,全力伐戎。用计谋拜熟悉戎邦内情、足智多谋的由余为上卿,积极谋伐戎,最终并国十二,开地千里,完全确立了秦在西戎的霸主地位。义渠、乌氏等戎纷纷臣服于秦国。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秦国只是“霸”西戎而不是“灭”西戎,如同中原地区的齐国、晋国等霸主一样,只是实力占优势,取得了霸主地位,这种霸主维系的关系并不能长久。义渠、大荔等戎族实力仍然很强,他们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政权形式。

秦国其后的历代国君纷纷采取蚕食西戎的政策,西戎逐渐衰亡,到秦昭王时宣太后诈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随即伐灭义渠,完全解除了后顾之忧。

为了加强对新占领区的管辖,秦在西戎故地设置了多个郡县,西戎自此逐渐退出历史政治舞台。其中固原境内设置的则是乌氏、朝那等县。1978年8月在今彭阳古城镇出土秦汉时期的铜鼎,上有铭文三段:“第二十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今二斗一升乌氏”“今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两”。因有“朝那”二字,该铜鼎又被称为“朝那鼎”。朝那鼎的出土证实了秦灭义渠后在固原境内设置郡县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