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固农民武装起义和回民抗日骑兵团的创建

三、海固农民武装起义和回民抗日骑兵团的创建

1939年1月至1941年6月,聚居在甘肃省海原县、固原县(今宁夏西吉县、海原县和原州区)的少数民族(包括部分汉族)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革命主张影响下,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形势下,为反抗国民党政府残暴统治,寻求民族解放道路,先后在具有爱国思想的马国瑞、马英贵、马思义等人领导下,接连举行了以回民为主体的三次大规模农民武装起义。

海固地区农民三次武装起义 海固农民武装起义是国民党反动派对海固地区少数民族进行残酷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的结果。海固地区本来土地贫瘠,灾害频繁,统治者不仅不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反而不断加深剥削和压榨,促使阶级矛盾日渐尖锐。1938年至1939年,海固地区连遭旱灾,人民啼饥号寒。为围困陕甘宁边区,国民党在海固一带屯聚重兵,并以“抗日”为名,抓兵派夫,横征暴敛,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海固地区农民长期积聚的怒火,终于引发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第一次武装起义。1938年秋,海原县保安队在鹞子川抓壮丁10多名,关在乡公所,百般虐待,激起民愤。群众自发而起,乘夜赶走保安队,救出被抓群众。但国民党海原县政府以“抗粮抗丁”的罪名,逮捕了参与营救被抓“壮丁”的柯老五等人。激怒的群众在马喜春(马思义之父)率领下,冲进区政府夺回柯老五等人。1939年1月初,国民党海原县县长贾从城带40余人“清乡”,到白崖乡小坡村召集群众训话,并派保安队搜缴枪支,罚没款项,抓捕人员。固原县也出动保安队到处搜枪抓人。马国璘、马国琮、马国璠、马英贵于1月14日在上店子(原州区中河乡)聚会,决定次日在红套村举行武装起义。15日(农历1938年11月25日),沙沟、白崖一带农民由马国璘率领,固原上店子一带农民由马英贵率领发动起义。起义军张贴布告宣称:“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汉回同胞,救民救国,除害安民,杀官掠库。无论回汉,不分新老,不分军民,一体同仁。”提出“反蒋抗日,寻找民族出路”“打倒欺教的国民政府,保教保民”“杀贪官、灭土豪、打富济贫”等口号。

起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惶恐万状。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急调马鸿宾八十一军、韩锡候九十七师、预备第七师,从平凉、静宁和中宁而来,南北夹击义军。第八战区和甘肃省政府派出“宣抚慰问团”,到固原三营镇进行政治诱降,诱捕马英贵、白受采后押解兰州,历时40多天的农民起义失败。

第二次武装起义。1939年5月,马喜春、马耀华、马重成、秦老四怀着对国民党政府办理“善后”事宜的强烈不满,乘日军空袭兰州混乱之机,接马国瑞逃出兰州回到马鹿湾(今西吉县白崖乡)。甘肃省政府发觉马国瑞逃走,严令海固驻军加强防范,同时将马英贵、白受采押解到固原枪决,杀一儆百。

马国瑞于5月10日在马鹿湾召集马喜春、马思义等人开会,决定再次发动起义。29日午夜发动了第二次武装起义。起义军提出的行动口号是:“打富济贫!”“五族共和,打倒蒋贼!”白崖乡数十个村庄的农民,同时向当地驻军八十一军马殿帮团发起进攻,杀死数十人,夺得一批枪支、弹药、马匹,鼓舞了士气。5月31日,起义军4000多人汇集艾蒿湾进行整编。马国瑞给起义军命名为“崇义军”,自任司令,下编1个旅、4个团,马喜春任旅长,马正荣、马凤歧、王文杰、咸成华分任团长,起义军挥师南下。6月上旬,国民党部队将“崇义军”包围在泾源白面河峡谷一隅,出动飞机侦察、轰炸,配合地面部队行动,“崇义军”700多人牺牲,400多人被捕。马国瑞、马喜春、马凤歧、马正川等人相继阵亡,第二次武装起义失败。

第三次武装起义。由于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参加过起义的农民忍无可忍,纷纷找马国璘要求重新举事。1941年5月3日,马国璘发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指令。马思义、王德成各带200—300人,分头攻击围剿白崖的国民党军。4日,起义军2000多人汇集泉沟脑,整编为1个团,马思义任团长,马敬德任副团长。起义军从泉沟脑出发,转战海原、固原、隆德、庄浪、静宁、清水6县,发展到24个营、2万多人,成立旅建制,马国璠任旅长。国民党四十二军军长杨德亮急调6个团兵力“围剿”。5月24日,起义军被打退,翻关山到隆德苏台集中,后经天桥、张家南湾、将台、西吉滩,到达沐家营休整。5月底,马思义、马国璘、马国璠在土窝子召集营长以上干部开会,商讨行动方案,提出“进边区,投红军”的建议,但认识不一致,只好继续北上。6月6日,起义军行至海原县石蛤蟆脑村时,遭到国民党军包围,肉搏两昼夜,起义军由2万人锐减到5000人,转移到石砚子时,只剩下1000余人。6月中旬,马思义率230余人经固原头营、张家崖、官厅,穿过敌人封锁线到达陕甘宁边区环县庙儿掌。历时38天的武装起义又以失败告终。

1942年秋,国民党以三次起义地区为主,将海原、固原、隆德、静宁、庄浪5县毗邻地区,称为“变乱肇端之地”,在沐家营单独设置特区——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0月改为西吉县,派中统特务孙宾濂为县长,加强对这一地区的黑暗统治。

国民党反动派力量强大,镇压手段极其残暴和卑鄙,是海固农民起义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则是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农民虽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强烈要求,但是,受落后生产方式的限制,看不清社会和革命的发展前途,无法克服自身的许多弱点。海固农民起义自始至终没有解决好打击谁、团结谁、依靠谁的问题,整个起义过程表现为单纯的军事行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流寇主义思想严重,走州过府到处闯荡,没有建立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起义的核心人物许多都是宗教上层人士,由于宗教信仰上的特点,起义易于发动,行动便于领导,但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使他们在关键时刻容易动摇、妥协,甚至抱有幻想,导致失败。[10]

历史经验昭示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民起义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民族斗争必须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这是争取民族平等和民族解放的根本保证。

回民抗日骑兵团的创建及其革命活动 1941年6月9日,海固第三次农民起义失败后,马思义、马国璠带领余部230多人到达陕甘宁边区环县庙儿掌,由环县保安大队大队长王世保陪同,经环县到庆阳,受到陇东保安司令部白受康副司令员接见。经商谈后确定:起义军仍用原来建制,不加整编,给养按八路军标准,由军分区供给。不久,党中央又派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司令员肖劲光从延安专程到柳沟看望他们,并赠送“浩气长存”锦旗,表达对海固农民起义的高度评价和对死难者的深切悼念。

1941年7月,党中央安排马思义、马智宽、周尚义、苏山去延安参观访问。安排他们住在边区回民文化协会,参观中央民族学院、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学院还邀请马思义作报告,马思义含泪介绍三次武装起义经过,控诉国民党的血腥镇压,倾诉对解放区的向往,引起巨大反响。7月下旬,马思义、马智宽在杨静仁陪同下到达延安边区礼堂,受到毛泽东、朱德和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等领导的热情接见。

7月底,中央军委将马思义带领的起义军命名为“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回民抗日骑兵团”,驻扎陇东,后移驻延安大偏沟回民文化协会。任命马思义为团长,马智宽、周尚义、苏山为副团长,下设3个连,冶福荣、王登林、马负图分任一、二、三连连长。原起义军建制予以保留,马国璠任旅长,马继先任参谋长,马世荣为副旅长。为帮助他们学习,边区联防司令部派杨静仁当政治教员,马克为文化教员,派鲜维俊协助杨静仁、马克工作。

1942年夏,马国璘在兰州被杀害的消息传来,回民抗日骑兵团在合水县召开追悼会,干部战士决心化悲痛为力量,表示紧跟共产党,扎根边区,努力学习,提高觉悟,加强训练,提高军事素质,为死难者报仇。由于人员减少,回民骑兵团缩编为一个连。肖劲光司令员宣布干部任命:马思义仍为团长,杨静仁为参谋长,马思贞为连长,马克为政治指导员。不久,党组织送马思义、冶福荣、周尚义、锁云龙、马希杰、马生荣、马保珍、丁良臣、苏尚华、马文海等人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1943年3月,马思义等人又转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杨静仁、马克等同志带着党的重托,给战士讲授中国革命理论知识、党的民族政策、抗日战争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政治课,教战士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知识,教唱革命歌曲,开展文体活动。党组织还从各地派11位少数民族干部、党员到回民抗日骑兵团言传身教。边区联防司令部从骑兵旅中选派副营长李振海担任回民抗日骑兵团军事教员,讲战略、学战术、练马术、习刺杀、识地物、用地形,进行军事训练,军事素质大大提高,在几次运动会上回民抗日骑兵团都受到嘉奖。朱德总司令还亲自给他们颁发一面奖旗。回民抗日骑兵团的马术表演还被拍成电影,在边区广为放映。

马思义从抗大毕业后,1945年秋返回固城川营地,发现指战员政治思想、文化知识、军事素质显著提高,而且情绪饱满、精神焕发,连队训练成绩显著,生产果实累累,感到由衷的高兴。他感谢党的教导和挽救,从心底里感谢共产党好。1946年3月,马思义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团里先后发展6名党员,成立党支部。这些变化表明,回民骑兵团大多数指战员已经由仅有反抗意识、复仇思想的贫苦农民成长为共产党领导的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战士。这支武装力量,在解放战争中与兄弟部队一起,为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大西北而英勇战斗。全国解放后,改名为“甘肃省军区回民骑兵团”,为捍卫人民政权、保卫民主改革、进行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1953年8月,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成立,以回民抗日骑兵团骨干为基础,组建西海固军分区,回骑团建制撤销,部分干部充实到各县人民武装部,部分干部、战士转业到地方,加强民族地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