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民与屯田

一、移民与屯田

明初,农业的恢复,主要是通过移民和军队屯田实现。这是明朝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事。它不仅为明朝政权的巩固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而且促进了人口和耕地的快速增长以及人口布局的历史性大调整,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移民垦荒运动与明朝的统一大业同步推开,到永乐末年(15世纪初)运动基本结束。明初,移民的对象主要是两类六种人。第一类是被划入威胁新政权的敌对势力,包括元朝时的官吏与将士、塞外边民、江南豪门地主、群雄残余势力、罪犯;第二类是一般农民,主要是无田贫民和流民,他们是移民的主体。洪武年间(1368—1398),有数字可考的移民为160余万人,实际可能达到300万;永乐年间(1403—1424)有数字可考的移民为35万人,实际可能达到了60万。

洪武初年,徐达攻克开成州、广安州等城池,着手调整行政建制和行政区划、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开始在开成州等地招募兵员,扩充军队。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明廷任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帅大军南征云南、贵州、四川等,尽快完成全国统一。在南征大军中就有数万青年来自开成州辖区内的开城堡、柳树巷、柳树湾、寺口子、李旺堡等地。他们中间有汉民,也有回民。南征任务完成后,这些将士便留居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屯田运动,为大西南地区的开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明王朝有序开展建设发展大业的过程中,北元势力直接威胁着明朝的长治久安。明初,对北元多次用兵,但均未荡平边患,所以明王朝不得不改变对北元的策略,多次派遣使臣通好,但这一羁縻政策收效不大,特别是北元政权瓦解后,分裂为三部分,去中原文化趋势非常明显,并经常侵扰明朝北疆,明朝被迫修筑长城,并在长城沿线设置重镇(九边重镇),采取消极防御战略。固原就是九边重镇之一,后来又成为三边总制府所在地,明廷多次从各地调遣重兵入驻固原,从而使固原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驻守固原的外籍将士常常保留在六七万左右。他们战时抗击鞑靼进犯,平时屯田。

明太祖本着“寓兵于农”的思想,命令军队开展屯田,军队担负起了军事防御和农业生产的双重任务。为了协调两项任务,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九月对屯田兵卒比例作出规定,要求留三分之一兵卒守御城池,其余全部屯田种食。以后又多次作出补充规定。据《明经世文编》卷三六六记载:洪武年间(1368—1398),军屯总计达“八十九万九千余顷,总计得余粮二千七百万石,则是军之食,军自给之,边储之所远,军需之所征,供于民者无几也。军多为农,故虽额设数百万,而不见冗;食出于军,故虽岁费数十万,而不其匮”。

担任三边总督时,在固原以北募人屯田,据嘉靖《固原州志》记载:固原卫屯田1233顷45亩,每年征粮7437石、马草11157束。西安州守御千户所屯田300顷,每年征粮1800石、马草2700束。镇戎守御千户所屯田300顷,每年征粮1800石、马草2700束。平虏守御千户所屯田300顷,每年征粮1800石、马草2700束。以上四地共屯田2133顷,每年征粮12837石、马草19257束。据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固原州志》记载:固原州屯粮由4445石上升到6511石,屯草由3261束上升到8537束,分别增加了46.5%、162%。另据嘉靖《平凉府志》记载:隆德县垦田584顷,每年征粮3672石、马草2491束。

军民屯田成为开发田地的一支生力军,对明初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快了土地的开发,构成了劳动力与土地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发展了历史上的屯田制度,使屯田在明朝历史上创造了富有成效的发展农业经济的道路。到万历年间(1573—1620),固原有民田6895顷、屯田4816顷,广袤的耕地为农作物种植提供了基础。嘉靖《固原州志》记载的谷类、果类、蔬菜类分别为19种、8种、19种。万历《固原州志》记载的谷类、果类、蔬菜类分别为23种、8种、18种。其中,谷类中麦类作物有大麦、小麦、荞麦,豆类作物有豌豆、扁豆、大豆、黑豆、小豆,谷类作物有白谷、青谷、黄谷、红谷、黏谷,糜类作物有白糜、红糜、青糜、黄糜、黑糜、黏糜,油料作物有胡麻、麻籽、菜籽、苏籽。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充分说明明朝农业生产的发展比较进步。另外,明朝注重灌溉农业的发展,在彭阳县红河川等地推行引水灌溉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但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失,对明朝固原农业发展还不能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正如中国现代著名经济史家许涤新所说:“经济史不作定量分析,往往流于空洞、抽象化、概念化。不作定量分析,也就可以把小事看成大事,把局部看成一般,把次要因素当作主要因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