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与科举
教 育 明朝的官学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国子监(太学)、府州县学、社学。而国子监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忠君的官僚和文臣。在教育内容上坚持教本之德行的根本政策。府州县学与国子监教育相衔接,其目的在于善乡俗和育人才。洪武二年(1369),隆德县首先设立县学,并自永乐至万历年间,三次重修,迁儒学于城外东隅。
明朝的教育机构对课程也做了严格的规定。洪武二十五年(1392),朝廷将课程分为礼、射、书、数四大类颁行于全国。“礼”的课程有经、史、律、诰、礼仪等;“射”的课程,规定生员凡朔望日务必练习射法;“书”的课程,就是书法,即依照名人的法帖,每天书写500个字;“数”的课程,就是务须精通《九章》之法。
新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全国各类官办学校迅速推行,并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为大明王朝培育合格的人才。固原作为明朝重要边镇,有50多名部院大臣先后出任陕西固原三边总制,他们文化层次高,见识广阔,重视文化教育,留下了大量诗文辞赋,在兴办学校的同时,修建了城隍庙、钟鼓楼等文化与祭祀相结合的活动场所,为固原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入发展造就了一种历史性氛围,是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并长足发展的时代。
固原州学,称庙学或儒学,坐落在固原州城的内大街西面。弘治十五年至十六年(1502—1503),三边总制秦紘进行改扩建。据嘉靖《固原州志》记载,“广二十五丈,袤五十七丈。……造大成殿八楹,崇五寻;戟门、棂星门各三间,崇二寻;两庑各二十五间,崇二寻。殿后起明伦堂五间,东西斋各六间。堂后作师舍四所,斋后作生徒舍四十间。戟门右作神库三间,生徒舍左作馔堂五间,生徒舍右作廪庾三间”。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档次。
隆庆四年(1570),三边总督王之浩在固原州学所在地建造尊经阁,储藏书籍,以便诸生诵习。尊经阁兼备了图书馆和阅览室双项功能。可惜的是,随着王之浩的离职而尊经阁被毁。万历二年(1574),三边总督石茂华在大成殿东面重建尊经阁,筑基树材上下三重;高三丈八尺五寸,间长三丈七尺,深一丈八尺;周围出檐一楹,深七尺。
隆庆五年(1571),三边总督戴才主持修建了书院,得到了百姓的歌颂。万历二年(1574),三边总督石茂华扩建了书院,这就是固原赫赫有名的城南书院(地址在今固原第二小学附近)。城南书院的建成和扩建,有力地推动了固原州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洪武二年(1369),明政府在隆德县城东设立儒学,收徒授业。后历经4次改扩建,遂成为赫赫有名的临泉书院,为寒门学子提供良好的读书场所。
科 举 明朝对科举制进行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改革,即八股取士,对考试的形式、内容均作了规范性的规定,推行逐级考试选拔制度。
明朝逐级考试制度主要分为四级考试。第一级考试为童试,即州县级考试。中试者称为生员或秀才。第二级考试为乡试,即省级考试。中试者称为举人或乙榜、乙科。第三级考试为会试,即由礼部主持的中央一级考试。中试者称为进士或贡士。第四级考试为殿试,即皇帝亲自复试。殿试又称甲榜或甲科,殿试仅有名次升降而无黜落。殿试一般分为三甲,一甲有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统称赐进士及第;二甲有若干名,统称赐进士出身;三甲有若干名,统称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均称为传胪。
明朝驻节固原的三边总督均是当时最高层次的文化人,他们非常重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据万历《固原州志》记载,固原州参加殿试的有2人:杨应元,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河南开封府推官;李廷训,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直隶博野知县。据康熙《隆德县志》、乾隆《甘肃通志》记载,隆德县有4人参加殿试:李翱,正统四年(1439)进士;李翔,正统七年(1442)进士;齐廷珪,成化十年(1474)进士;王铨,成化十九年(1483)进士。固原州参加乡试中试者先后有17人(详见表7—3),隆德县参加乡试中试者共计9人(详见表7—4)。
表7—3 固原州乡试中试者名单
表7—4 隆德县乡试中试者名单
此外,固原州149人、隆德县139人参加童试成功,取得了秀才身份,又称为“贡”。
除了科举考试,明朝还比较重视武举考试。固原州的尹塬、盛琦、陈天赐、武纯文4人取得了武职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