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族与宗教

四、民族与宗教

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建立政权并形成强大统治力量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共同进步、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时期。夏金元少数民族的发展壮大,是由于吸收和借鉴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西夏灭国后,党项族大部分融入汉族,元朝灭亡后,留在内地蒙古士兵也大部分融入以汉族为主的当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不但奠定了中国北方的疆域,而且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中华一统”的概念。这些少数民族对祖国北方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已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固原作为宋夏和宋金对峙的交会点,战时互不相让,和时边贸旺盛,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经济上的互惠胜过军事上的兵戎相向,夯实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牢固物质基础。宋代时期儒学复兴继中唐以后走向深入,宋代道学(理学)迅速成熟,这些思想逐渐被夏金元等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接受,并形成封建统治思想。宋代是佛教被彻底中国化即儒学化的重要阶段,虽然公开流行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但总体上佛教已经开始由盛而衰。宋夏金的绝大多数皇帝都对佛教的发展持赞同的态度。宋仁宗时,下令增加每年的度僧人数,对佛事非常热衷。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先后凿建了无量山石佛寺两处,在今彭阳县古城镇无量山现存的寺址依然可以看到部分佛像和宋代题记。北宋末年,宋徽宗崇尚道教的狂热程度超过了宋真宗,让道士们册立他为教主道君皇帝,下令各州县兴建道教宫观。其时,固原的道教也异常兴盛。1993年隆德县城北出土方记事碣石,记载了宋徽宗阐释注解道教经籍《灵宝度人经》,颁示天下的史实。宋代须弥山曾有过短暂的繁荣,在宋微宗统治的二十多年间,赐镇戎军须弥山佛窟寺曰景云寺。宋夏战争时期,固原成为两阵的前沿,须弥山佛教自然萧条。金朝时期佛教文化发达,对须弥山景云寺有过大规模的修建,有比较健全的管理机制,佛教发展始终相当顺利。根据宁夏境内发现的唯一的金代功德安藏记碑《德顺州广济禅寺塔安藏功德记》记载,金代仅德顺州就有广济禅院、净安寺、普照寺三处佛教寺院。金代统治时期,藏传佛教寺院也进入须弥山,金大定四年(1164),金朝敕封西藏僧人党正结、役令抹为须弥山山主,并颁给公据。

蒙古人最初信奉萨满教,后来又改信佛教,成吉思汗去世后,窝阔台即大汗位,将其三子阔端安置在河西凉州(今甘肃武威),镇守西北。阔端为了统一藏区,邀请藏传佛教大师萨迦派首领萨班到凉州共议大事。大蒙古国乃马真后三年(1244),萨班先派其侄子八思巴到达凉州,第三年他也到凉州。蒙哥汗元年(1251)忽必烈驻军六盘山,改信佛教在西藏的分支喇嘛教,派人从凉州迎请萨班来会,由于萨班年老不便远行,阔端之子蒙哥都陪同八思巴到六盘山与忽必烈会见。忽必烈虽然改信佛教,但是对儒家思想和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兼容并蓄,广事利用。阿鲁浑在位时期,对各种宗教信仰都很宽容,委任了很多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担任国内的文职官员,允许穆斯林按照伊斯兰教法处理穆斯林之间的诉讼。他还主持修建须弥山延厘寺,延厘寺竣工之前,开成路总管府判官常谦写信给江西省参行省政事姚燧,请其撰写《延厘寺碑》,须弥山的佛寺随后也被敕封为圆光寺。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安西王忙哥剌之子阿难答却信仰伊斯兰教,他在自己的营地上建立清真寺,经常念诵《古兰经》,对伊斯兰教在西北的传播发展和回民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元朝时道教文化在固原也很盛行,据嘉靖《固原州志》记载,著名的道教庙宇有朝那湫龙神庙,显灵义勇武安王庙。顺帝至元元年(1335),知州朵儿只亲自率僚吏在朝那湫龙神庙祭祀祈雨。隆德县境内有惠泽大王祠,曾立有元代碑石。碑文还记载了天历二年(1329),开成州知事脱因到隆德祈雨的情况。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集中表现在皇位争夺和宗教信仰方面,但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为元朝进一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2](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3](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4](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2016年版。

[5](明)赵时春撰,(明)张维校补,平凉市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平凉旧志辑珍·平凉府志》,2022年版。

[6]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薛正昌:《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8]佘贵孝、郭勤华:《固原历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9]固原市地方志办公室:《固原市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徐兴亚:《西海固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1]刘光华主编,汪受宽著:《甘肃通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2]唐荣尧:《西夏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版

【注释】

[1](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二十三。

[2](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3](元)脱脱等撰:《宋史·志第一百二十九·食货四》。

[4](元)脱脱等撰:《宋史·志第一百二十九·食货四》。

[5]宋代一顷土地相当于现在的50亩,现代的一顷为100亩。

[6](元)脱脱等撰:《宋史·本纪第九·真宗三》。

[7](元)脱脱等撰:《宋史·本纪第九·真宗三》。

[8](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二十三。

[9](元)脱脱:《金史·本纪·卷八》。

[10](宋)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