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中前期固原农业文化的衰落

二、夏朝中前期固原农业文化的衰落

古气象学研究表明,从距今约6000多年开始的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即竺可桢先生所说的“仰韶温暖期”,在距今4000年前温暖期结束,我国西部开始进入延续二三百年的新冰期。这时的平均气温比现今低1至2度,而比以前的温暖期要低3至4度。冰川学家依据我国西北地区冰川地带冰进考查记录,依据对冰碛物的碳-14测年分析,也指出距今4000年前后地球上出现过一次冰进事件,标志着中国西部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新冰期的到来。海洋部门的资料也表明,新冰期导致海岸线又开始后移,距今4000至3000年前降到现代海平面以下。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区域基本可以划分为采集狩猎区、点状的不连续定居农业区、片状稳定的农业区,固原正属于这样一个点状。气候的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很大,春季的异常寒潮会使已经播种尚未出土的农作物出现烂种,已经出土的幼苗则大量被冻死。开花的果树也可能因此而全年无果。秋季气温的骤然下降,导致未完全成熟的农作物减产。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还极其低下,以石器、木器为主要工具的原始农业,无疑最难抵御全球气候的变迁。

或许是齐家文化自有的少量的畜马逐渐发展壮大,又或许是北方草原文化或者中西亚草原文化的侵入,固原地区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齐家文化由于全球气候进入寒冷期及其他多种原因,逐渐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更能适应气候寒冷的游牧文化,在此后上千年间,游牧民族一直活跃在固原及周边广大区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