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兵变与农民起义军在固原的活动
明末,田赋、徭役以及各种加派之多之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惊人程度。明朝中后期开始实施“一条鞭法”,但实施过程中“鞭外有鞭,条外有条”,旧的既已包罗万象,新的又复层不穷,而地主阶级照旧优免如常,所以赋徭还是转嫁到农民身上。武宗正德九年(1514)为建造朝清宫在正税之外加征田赋,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因“辽事”紧急,加派“辽饷”,后又加派“剿饷”“练饷”,“三响加派”使自耕农和小土地所有者彻底破产,被逼入绝境的农民反叛斗争贯穿了明朝后期。
崇祯在位17年,其中16年发生全国性大旱,甚至黄河断流。连年不雨,草木枯焦,官吏横征暴敛,人民饥寒交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启二年(1622),王二率饥民攻破澄城县城,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各地农民、饥民纷纷响应,烽火很快就蔓延到陕北、陕中。崇祯元年(1628),陕西安塞高迎祥、汉南王大梁等相继举起义旗。边镇驻军由于缺饷少吃,也乘饥民起义接连发生哗变。十二月,固原、延绥饥兵相继哗变,当地官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互相推诿责任,致使“乱卒劫固原州库,遂入贼党”。[12]次年正月,周大旺带领兵变士卒东进,沿途掠夺泾阳、富平、三原,骚扰关中。崇祯皇帝起用兵部尚书杨鹤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平定兵变和农民起义,斩杀了农民起义首领王二、王大梁,使固原哗变士卒孤立无援,势力日削,周大旺被明廷副将贺虎臣抓捕并斩杀,固原兵变失败。固原兵变是明朝诸次兵变中影响较小的一次兵变,但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与明末农民大起义交织在一起。这可以看作是李自成起义的前奏曲。
崇祯四年(1631),各地起义军趋向联合,明朝又起用洪承畴总督三边,镇压起义军。崇祯六年,以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为核心的起义军发展到几十万人。崇祯七年,明朝又任命陈奇瑜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5省军务,调集各路大军镇压起义军,在陕西三边出现了双总督的奇观。面对明朝大军,各路起义军协同作战,战果不断扩大。崇祯七年(1634)十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直插六盘山地区,相继攻克静宁州、化平城(泾源县)和隆德县,戮杀隆德知县。固原守将陆梦龙得知隆德告急,遂率300人连夜南下救急,双方在隆德县城外遭遇,展开厮杀,陆梦龙战败自杀。
隆德县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占领后,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调遣大军镇守固原,并在沿途关隘布兵把守。面对强敌,起义军未能直接攻打固原州城,转战于六盘山区和泾河流域,在流动作战中求生存。崇祯十六年(1643),在流动作战中先后7次攻占隆德县城,并相继攻克镇戎所(同心县南)、海喇都(海原县)等军事要地。十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潼关,明朝主力军全线崩溃。李自成率部乘胜发兵攻略陕西三边,刘宗敏、袁宗弟西进固原,明朝固原总兵白广恩举城投降,被李自成封为桃源伯,白广恩后又投降清朝。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西京,建立大顺政权。三月十八日,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北京城,推翻了明朝。
明末农民起义直接冲击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和土地所有制,部分改变了土地占有情况,使一部分农民重新获得土地和其他财产,为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些客观上的可能。“不管大顺政权存在的时间多么暂短,但从政治和经济意义上来说,对贫苦农民群众都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解放运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