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商业贸易

四、商业贸易

固原一直是北宋朝廷与少数民族进行马匹贸易的地区,官方主持进行大宗贸易,有固定的场址,稽查货物,征收商税。宋与西夏对峙期间,双方带有经济战争的色彩,北宋在战时用禁止贸易的手段制裁西夏,双方达成和议时又设立榷场恢复贸易,为了加强边贸管理,榷场设有官吏监督贸易和收税,商人在榷场交易需交纳商税和牙钱。镇戎军的榷场设在高平寨(今原州区头营乡马园村古城),宋夏的经济互补需求推动了食盐、茶马、丝绸贸易发展,但由于榷场贸易有各种规定和限制,官府还要征税,因此,民间走私贸易比较盛行,而且大小文武官员也参与走私贸易。从《宋史》记载来看,西夏输出的货物牲畜、毡毯、毛织品等为主,其余则多属药材,换取宋朝的丝帛、罗绮、香药、漆器、瓷器、茶叶等物品,在宋朝禁令严格时,西夏商人就用牛羊肉、青盐包裹私下进行交换。《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镇戎军在番界,渭州在汉界,而渭州白米每年价格高于镇戎军二十”。西夏所产青白盐又物美价廉,由于物产相异,而且在商品价格方面的差异,为了获取差额利润,宋夏商人往往不顾宋朝禁令,冒着杀头的风险贩卖食盐。

宋代马政不振,监苑牧养的马匹不能满足军事需要,只能依赖向边境少数民族购买,同时边境少数民族也需要内地的绢帛、茶叶及其他用品,为了战争需要,北宋在镇戎、德顺还专门设立盐茶马司,管理盐茶易马交易,仅镇戎军榷场每年买马二千匹,买羊一万只。嘉五年(1060),北宋在原州、德顺军设置马市,用银两、绸绢充马价,购买党项各部居民马匹以充军用。马匹贸易壮大了北宋的军事实力,提高了战斗力。

金朝和西夏在固原虽然形成对峙局面,但由于金朝的陶瓷业与炼铁业比较兴盛,金朝通过对外贸易的榷场掌控了西夏的经济命脉,经济上的依赖性导致政治上的软弱性,金朝通过聘使往来册封西夏政权的君主,西夏也通过聘使往来承认宗主国,夏金战事相对较少,社会环境比较安稳,双方在聘使往来的过程中,将各自贵重物资作为贡品或赐品输入对方,这是一种物物交换的官方贸易形式。金朝大规模的外来人口开始向固原迁徙,民间贸易比较繁荣。

元统一后固原居于通往丝绸之路之上,经商的人逐渐增多,大批中亚、西域商人从事贸易并定居本地,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舍农本,趋商贾,本地经商风气很盛,药材远销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