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总督(制)的设立及其演变

三、三边总督(制)的设立及其演变

为了防御蒙古军南下,“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5]在北部和西北边境,先后设置了9处边防重镇。洪武年间(1368—1398),设置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作为防御蒙古军的前线据点。以后陆续形成九边重镇,初设的有辽东、宣府、大同、延绥4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3镇,后来又形成太原、固原2镇。以此形成北京的外围防线,各镇均设镇守总兵官,兵源来自辽东、山西、陕西等都司所属卫所及京卫,但它们自成体系,未能形成防御和作战的共同体。

成化九年(1473)冬,刑部主事张鼎上书指出:“延绥、甘肃、宁夏三边镇抚,不相统一,宜推文武重臣一人总制。”[6]这一建议得到明朝中央的重视。次年正月,明宪宗下诏由兵部尚书王越总督文武,三边总制自此设立。王越是明朝历史上首任三边总制,弘治十一年(1498)冬,王越卒于甘州,三边总制一度空缺。

弘治十四年(1501)设立固原镇,与开成县同驻地。次年,固原镇升为州,设总制府,秦总制三边军务。这是明朝在固原设置总制的开始,也标志着总制已成为定制。秦修筑诸边堡一万四千余所,垣堑六千四百余里,固原屹为重镇。又以意作战车,名全胜车,诏颁其式于诸边。在事三年,四镇晏然,前后经略西陲者莫及”。[7]当时的固原总制府非常气派豪华,“军门为天下第一,堂皇如王者。其照墙画麒麟一、凤凰三、虎九,以象一总制、三巡抚、九总兵也”。[8]正德元年(1506)正月,杨一清总制延绥、宁夏、甘肃等处边务,兼督马政。杨一清是在固原总制府任职时间最长、贡献最大的总制官,他在维护地方稳定、加强官吏管理、发展农业生产、推动集市贸易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嘉靖十八年(1539),三边总制府移至花马池。

明朝灭亡前的近一个半世纪,先后有61人出任三边总制。(详见表7—1)三边总制的设置,有效地防御了蒙古军对大明王朝北疆的破坏,比较有效地保护了明朝北方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固原地区的全面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7—1 三边总制(总督)名单

续表

续表

说明:统计资料来源于《明史》、《明通鉴》、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固原州志》、宣统《固原州志》及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