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王朝与突厥在固原的对峙
东突厥木杆可汗时,北齐与北周经常受其侵扰,为了免除侵袭并取得突厥支持以抗拒对方,双方都竭力讨好突厥。由于北周宇文泰曾支持土门侵袭吐谷浑,所以木杆可汗将其女嫁与武帝宇文邕。它钵可汗时(572—581),北周每年给突厥赠锦彩10万段,而北齐“亦倾府藏以给之”。577年,北周灭北齐,它钵可汗立北齐范阳王高绍义为帝,以替北齐报仇相要挟,迫使周静帝将宗宝女千金公主嫁与它钵。隋开皇元年(581),它钵可汗死,经过“昆卒争长,父叔相猎”的内部斗争,它钵之侄沙钵略可汗继立。千金公主依突厥习俗下嫁沙钵略。公主伤心其宗祀被灭绝,挑唆沙钵略攻隋,以恢复北周政权。二年(582),沙钵略以替周复仇为名,自木峡(今固原西南)、石门(今固原西北)二道大举而下,攻入长城以南的安定(今甘肃泾川)、延安、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今甘肃庆阳)、武威、天水等地,一时间各地“六畜咸尽”。[3]
隋朝调遣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窦荣定,左仆射高颖,右仆射虞庆则等率兵出塞,迎击突厥。四月,隋将韩僧寿大破突厥于鸡头山(今固原六盘山)。与此同时,杨洸统兵由原州出击,大破突厥,打退了突厥的进攻。
开皇五年(585),隋文帝派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男3万,于朔方(今陕西横山西北)、灵武一线修筑长城,东起紫河,西止绥州(今陕西绥德),南至勃出岭,绵延700余里。六年(586),隋文帝又令崔仲方发丁10余万人,在朔方以东沿边险要处修筑城障,以防突厥南下。七年(587)二月,文帝再发丁男10余万人继续修筑长城。
隋末唐初,东突厥日臻强盛,几乎每年南下固原地区。唐武德四年(621)九月,颉利引万余骑进犯原州,被行军总管尉迟敬德等击走。五年(622)六月,颉利可汗引兵5万余骑南侵。并分遣数千骑扰掠原州等地。六年(623)七月,颉利可汗派兵数次攻打原州,攻陷原州的善和镇。七年(624)八月,突厥颉利、突利二汗自原州大举南犯,长安震动,有人建议毁长城、弃长安、烧宫阙,迁都山南。此后数年间,突厥年年南下,唐与突厥对原州的争夺日趋激烈。
贞观四年(630),唐朝名将李靖深入大漠,大军一举生擒颉利可汗,献俘京师。其部落或投薛延陀或西走西域,而降唐者达10余万人。唐太宗采纳温彦博“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4]的建议,在东自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吴忠灵武西南)的广大地区,置顺(今北京顺义)、祐(今固原境内)、化(今陕西横山北)、长(今内蒙古红柳河上游西部地区)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可汗原统治区漠南地区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侨置宁朔,今陕西靖边东北),右设云中都督府(侨置朔方,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以统东突厥部众。灵、夏诸州是突厥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通典》记载“时降突厥多在朔方之地”。六年(632),置缘州,治平高县他楼城。负责安置归降的突厥,突厥降户内迁之后,请求田种、农器,学会了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