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吐蕃定居固原
2025年09月26日
三、吐蕃定居固原
长寿元年(692),吐蕃大首领曷苏率吐蕃贵川部欲归唐朝,事情泄露,曷苏被擒,但别部酋长昝捶帅羌蛮8000余人内附,同时内附的还有党项部落万余人。这部分吐蕃和党项人归附唐朝后,立即被分散安置在灵、夏之间10个小州,这是最早定居固原的吐蕃人。
安史之乱爆发后,镇守河西、固原及西域地区的唐军悉数东调,河陇空虚,肃宗至德元年(756),吐蕃攻陷赤岭以北(日月山)威戎、神威、制胜、天成诸军和石城堡。至宝应元年(762),又相继攻占巂(今四川西昌)、廓(今青海化隆县西)、霸(今四川汶县西北)、岷(今甘肃岷县)、秦(今秦安县西北)、成(今西和县西)、渭(今陇西县东)等州。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九月,此时安史之乱刚被平定不久,国力空虚,又值新皇登基,根基未稳,吐蕃军队趁机举兵来犯,号称20万大军入侵大震关,接连攻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又拿下了河西、陇右等地。广德二年(764),吐蕃长驱直入,进逼长安。唐代宗仓皇逃往陕州,吐蕃入居长安。吐蕃军据长安城15日,大肆抄掠后退据原(今固原)、会(今宁夏中卫)、成(今甘肃成县)、渭(今甘肃陇西)等地。至此,固原被吐蕃占据,仅余弹筝峡以南极小部分。之后,吐蕃修原州城,屯据之,原州成了吐蕃的军事要地。对此,唐朝也制定了一些防御策略。大历八年(773),吐蕃入侵,元载献策:“今国家西境极于潘源,吐蕃防戍在摧沙堡,而原州界其间。原州当西塞之口,接陇山之固,草肥水甘,旧垒存焉……请移京西军戍原州,乘间筑之,贮粟一年。”[5]自宝应(762—763)以后,关内道的原、会和陇右道东部的成、渭等州又成为吐蕃的驻牧区。原州是吐蕃的主要游牧区,每年冬、春放牧于此,夏季则畜牧于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