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回民反清运动中的固原
同治元年(1862),陕西回民在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影响下,掀起了反清运动。数十万人联合起来,组成十八大营,四面出击。清廷一面镇压陕西回民反清运动,一方面防止固原地区回民加入陕西回民反清运动的行列,着令地方州县严密监视。据《清穆宗实录》(卷三十二)记载,清廷下谕甘肃,“其省城关厢及河州、固原等处回民,仍着该署督严密查察,妥为镇抚,毋乃与陕省回逆勾结蠢动”。
但陕西回民反清运动的声势还是波及固原地区。同年八月,固原回民杨祥、杨大娃子在石家沟口(今彭阳县新集乡沟口村)、海原县七营镇一带起事,并联结平凉的穆生花、陇南纳三,占领了固原南部的瓦亭,切断固原与平凉交通。平凉东关回民军猛攻平凉城,清军游击张悦等率兵由固原增援,行至白土口被回民军击退。此时,平凉知府田增寿于城内大开杀戒,地主团练武装毁坏穆生花祖坟。此举激起民愤,穆生花传令纳三、杨大娃子迅速攻占固原州城。
同治二年(1863)正月初一日,回民军一举占领固原州城,平庆泾道员万金镛被杀,知州马维岳献城,其他官吏亦多惩处。此时,清军陕西固原提督雷正绾正在主持陕西西路军务,未能回任指挥。清廷急忙调集延绥及归化城蒙古等兵星速并集,围剿固原回民军。陕甘总督恩麟带领延绥镇兵1000人、归化城兵2000人,由陕西定边驰赴固原。恩麟因纸上谈兵,全无实际,旋被撤换,由熙麟接任,继续镇压回民军。回民军攻克固原后,各地回民军开始向固原聚集,莲花城(今甘肃省秦安县)回民军主力冲破清军和团练围阻,击毙秦州牧托克清阿,到达平凉、固原地区。张家川回民军一部急攻华亭,屡败清军,逼近固原。同治二年二月初,清军凉州镇总兵万年新驻防盐茶厅率部增援固原,行至李旺堡被回民军包围,万年新兵败被杀。
同治三年(1864)初,清廷任命长江水师提督杨岳斌为陕甘总督,刘蓉督办陕西军务,都兴阿督办甘肃军务,调遣楚军将领雷正绾、陶茂林、曹克忠等,分别担任甘肃提督和总兵等职,集重兵消灭固原、宁夏等地回民军。雷正绾与陶茂林率部进入甘肃后,首先以平凉为主攻目标。同年四月,纳三率平凉、固原回民军万余人与清军决战,回民军首领杨自明等数千人阵亡,清军收复平凉,占领军事要隘瓦亭。清军占领平凉后,回民军王大桂及其外甥张保隆率部在固原归顺清军,实施内外夹攻,占领固原城,杀死驻守固原的回民军将领蓝天祥等8人。平凉的回民军遭受重大损失后,穆生花带领一万人退至固原三营镇才走出包围圈,北上投奔马化龙。由于张保隆坚意投诚,盐茶厅城(今海原县)回民军也相继归顺清军。随后,隆德、静宁两州县的回民军也闻讯而退,雷正绾进驻固原。
同治三年(1864)八月,陕西回民军孙义保率众从甘肃静宁经原州区张易堡,第二次夺取固原城,自立大汉镇西王。同治四年(1865)二月,雷正绾再次围攻固原,回民军元帅马得功阵亡,清军收复固原城。孙义保率3000余人退守黑城(今海原县三河镇),雷正绾与陕西巡抚张集馨联合会剿。清军束草填壕,放火攻城,孙义保又北退同心。六月,雷正绾军进至吴忠的金积附近,被马化龙的回民军击败,清兵哗变,其部下总兵雷恒、副将李高启率部与降清的杨大娃子、赫明堂(陕西人)等回民军第三次占领固原,杀死知州蒋方直。九月,赫明堂再度归顺雷正绾。
同治五年(1866)二月,回民军内讧,赫明堂杀死孙老五(陕西人),陕西回民军首领白彦虎闻知后,从董志塬(今甘肃省庆阳市)东进攻占固原城。同治六年(1867),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办理陕甘军务,围剿回民军。左宗棠入陕甘后,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提出“剿抚兼施、以剿为主”的方针。同治七年(1868),陕甘总督左宗棠分三路进剿回民军,雷正绾、周兰亭军为中路,驱赶陕西回民军进入平凉、固原一带,企图聚而歼之。同治八年(1869)二月,白彦虎将回民军十八大营改编为四营,经环县、固原向金积堡靠拢。左宗棠令雷正绾军从平凉经彭阳县石家沟口、古城向固原进攻,周兰亭率部从镇原县萧金镇经瓦亭进攻固原。白彦虎退守三营、黑城一带,马光明所部退守同心城。九月,清军使用洋枪进攻,回民军伤亡惨重,大部撤向金积堡,固原全境被清军收复。清军与回民军在固原境内的七年战斗结束。
陕西回民军到达金积堡后,左宗棠调集大军,对金积堡围而不攻,割断了金积堡与外围的联系。同治九年(1870)十一月,金积堡内粮食净尽,马化龙归顺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