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关系的转化

五、宋夏关系的转化

西夏建立政权后,不断向北宋发动战事,土地荒芜、民不堪命。《宋史》记载,“元昊虽数胜,然死亡创疾者相伴。人困于点集,财力不给”,引起当地人民的强烈不满。同时也使李元昊认识到,宋朝地广人多,即使有几次战役的失败,其国力仍然是西夏政权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李元昊对宋作战主要是谋取经济利益为主,借以巩固自己新建政权的独立地位,战争也就表现了一张一弛的间歇状态。李元昊也曾释放被俘的塞门寨主高延德,表达了求和的意向。范仲淹写信给李元昊,要求他取消皇帝称号并臣事于宋。好水川之战李元昊大败宋军之时,其态度转趋强硬。1042年定川寨战役之后,宋、夏双方都因战争使国内疲困,迫切希望达成和议,双方又恢复了联系。经过一年多使臣往返的协商,终于在庆历三年(1043)就领土、岁币、贸易、青盐及称号等问题达成协议,签订和约。宋、夏和约议定后,元昊于1044年5月便用“夏国主”名义向宋称臣,并随着送达“誓表”,宋、夏议和正式告成。

西吉县出土的西夏铜腰牌

宋、夏恢复和平仅有20余年,双方关系又因不断发生冲突而紧张起来。1067年,宋朝驻守青涧城的种谔对西夏进行突袭,俘获监军嵬名山,并一举攻占绥州(今陕西绥德)。其时,元昊已死,子谅祚主政,对宋军进行报复,诱杀了宋将杨定等。谅祚死,子秉常继位,由梁太后摄政,母舅梁乙埋担任国相,西夏请求用安远、寨门二寨交换绥州,虽经宋廷同意但不曾实现。1070年,夏兵大举进攻宋朝沿边各地,对于横山地区展开了争夺。1071年至1073年,王韶积极经营,攻占了熙(今甘肃临洮)、河(今甘肃临夏)、洮(今甘肃临潭)、岷(今甘肃岷县)、叠(今临潭县南部的迭部)、岩(今甘肃岩昌)等州,宋朝设置熙河路,断西夏右臂,这是王安石变法在军事上获得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