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及其他宗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体系的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在中国,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影响非常久远。
唐代帝王因出身并非士族高门,而只是中等贵族地主,为了在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政治的余韵中,获得更高的政治声望和统治的合理性,他们攀附同为李姓的道教创始人——老子为祖先就是最好的政治选择。李渊登基之后,决定对道教进行报答。所以制定了“道先,儒家,释教次之”的宗教秩序。因此之故,在唐代前期,事实上更准确地讲是在武则天靠佛教支持登上帝王之前的唐代道教发展十分迅速,道教的地位如日中天,但是武则天之后的唐玄宗时期,道教又一次复苏,获得了很大发展。
固原古文化丰富。这样一处地域文化氛围,为道教在固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和环境。1981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城东2.5千米处东岳山下的雷祖庙村发掘清理了一处北魏墓葬。墓中出土的漆棺画,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漆棺画里的“东王父”“西王母”的出现,为固原的道教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漆棺画所反映的内容,我们即可看到当时道教在固原的流播。东王公、西王母,作为中国道教神仙的男女领袖,在中国道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极为深远,“东王公”“西王母”造像在固原出现,不但说明道教初创与改造时期道教领袖在当时的影响,尤其说明道教在固原的影响和发展。
固原道教,是与西北道教第一山——平凉崆峒山有密切关联的。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崆峒山,是由紫红色坚硬砾岩构成的独特的丹修持方法而髓地貌,属古陇山山系。从地域来讲,崆峒山与固原相依;从隶属关系看,崆峒山所在的平凉与历史上的固原密不可分,道教的传播和影响颇为深刻,道教教义体系、尊神等都是固原地方百姓所熟知的。
祆教,又称“拜火教”,源于古代伊朗,因教主名叫琐罗亚斯德而得名。祆教在中国中古时期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宗教,也是一个古老的宗教。对中国中古时期的文化和艺术的走向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祆教由粟特人带进中国,考古发掘在中国境内发现了很多可以确定是粟特人的遗址和墓葬。在固原地区也发现不少,其中九龙山隋墓的主人更有可能是祆教祭司。作为一个宗教,祆教已经不存在了,但并不是看不出它的蛛丝马迹,比如在固原地区逢年过节都有社火,有阴历正月二十三燎疳等节日习俗。
固原粟特史姓墓中出土的中古波斯文印章,具有宗教意义,印章图案中雄狮守护的那棵树应是西亚宗教中的生命树,但火祆教和摩尼教均崇祀生命树,北京大学林梅村先生认为这枚印章属于火祆教遗物。并通过对墓主人胡语原名的推测,认为侨居原州的这家粟特人应当是火祆教祖尔万教派的信徒,指出印章上的铭文“自由、繁荣、幸福”是火祆教祖尔万教派的一种说教。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3](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4](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5](清)曹寅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6](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7]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
[8]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9]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陈育宁主编:《宁夏通史》(古代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12]韩星编著:《中国古代思想简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冯敏:《固原古代石窟佛像概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
【注释】
[1]李天道:《西部地域文化心态与民族审美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2]米寿祺:《唐代原州七关述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第3页。
[3](唐)魏徵主编:《隋书·突厥传》。
[4](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九·太宗贞观四年》。
[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列传·卷六十八》。
[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列传·卷八十三》。
[7](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八》。
[8](元)脱脱等撰:《宋史·吐蕃传》。
[9](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杜鸿渐传》。
[10]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18—419页。
[11](后晋)刘等:《旧唐书·郭仪传》。
[1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二。
[13](唐)魏徵主编:《隋书·列传·卷三十九》。
[14]陈育宁:《宁夏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页。
[15](宋)王溥:《唐会要·马》。
[1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魏玄同传》《旧唐书·萧至忠传》。
[17](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崔祐甫传》。
[18](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
[19](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五一七》。
[20]钱穆:《四部概论》,详见罗联添编《国学论文选集》,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