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北周对固原的经营

五、西魏、北周对固原的经营

北魏在镇压各族人民起义的过程中,军阀势力开始崛起、左右朝政。北魏普泰二年(532),高欢拥兵自重,进入洛阳,废杀孝闵帝元恭,另立孝文帝的孙子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北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摆脱高欢控制,投奔长安的宇文泰。十月,高欢又另立孝文帝的重孙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邺城(今河北邺县),史称东魏。至此,立国148年的北魏王朝在分裂中灭亡,而东魏王朝仅仅存在16年,就被高欢子高祥建立的北齐政权取代。孝武帝元修到达长安后,宇文泰也把他当作傀儡皇帝,主相之间的矛盾不断尖锐,十二月,宇文泰将孝武帝毒死,另立北魏孝文帝另外一个孙子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公元557年,宇文泰子宇文觉代西魏称周天王,史称北周。

西魏、北周的统治中心主要在秦州、原州等关陇地区,废帝二年(553)改黄石县为长城县,废乌氏县设立乌氏驿(今宁夏泾源县)。北周时置原州总管府,领平高(今原州区)、长城二郡。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在阳晋川平凉城(今彭阳县红河镇)置平凉县,属长城郡。行政建置的增设,说明固原地区人口有较大幅度增加,居民点不断增多,但号称“天府”的关中产粮区,经过数百年的战火,已元气大伤。

西魏北周时期,统治者吸取各族人民反魏斗争的教训,一开始便注重吏治的整肃,继续执行均田制,北周法律还规定“正长隐五户及十丁以上、及地三顷以上,皆死”[13],要求严格执行北魏时期的均田制。同时为了夯实经济基础和争取与汉族豪强大族的合作,西魏和北周从建立开始,就仿效北魏不间断地在经济、吏治、废除佛教方面进行改革,重视儒学教育和选贤任能,加强农业生产,建立了编制户籍、计账及国家预算等制度。李贤和其继任者窦炽任原州刺史时,积极推行北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原州百姓感其恩惠。

废帝元年(552),北周大臣窦炽改任原州刺史,在任10年,抑挫豪强,清理冤狱,亲临田间,劝民垦耕。当时的原州城北有一水泉,就是现在的北海子。窦炽常到北海子祭祀。有一次幕僚在泉边设宴,大家争相向窦炽敬酒,他跑到泉边舀了一杯泉水,边喝边说自己为老百姓没有办多少实事,不配喝酒。窦炽离开原州后,老百姓都很思慕这位清官。后历任宣州刺史,进上柱国兼雍州刺史等职,一生清贫廉洁,这在封建社会是难得的好官。

北魏时期把大量占领区的人口变为奴隶,孝文帝改制时忽视了对奴隶问题的解决,西魏统治者也未认识到奴隶大量存在的严重后果。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开始大规模放免奴婢与杂户,使更多的劳动力掌握在封建国家手中,不但增加了国家税收,也是对复杂的劳动人民阶层结构的一次大净化。通过广泛放免奴婢与杂户,原来带有民族性的阶层划分失去了民族内容,阶级矛盾进一步取代了民族矛盾,这为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十六国时期,北方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儒学,北魏孝文帝非常推崇儒学,但更多的则是重于形式,限于礼仪,缺乏实用,与社会经济相脱离,致使崇佛日益严重,僧尼达到二百万人,寺庙超过三万座,仅固原地区在魏晋时期就开凿了须弥山、西吉禅佛寺等佛教寺庙数十处。西魏宇文泰出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开始“崇尚儒术”,确定了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打压佛教。周武帝宇文邕也是“重道尊儒”,而且在建德四年(575)下令毁佛,这是政教冲突的必然,也掺杂着佛、道之争,“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14]。周武帝毁佛,使一万余所寺院土地归国家所有,百万僧侣还俗,变为均田户。通过毁佛,百姓的徭役相对减轻,北周军事、经济实力日渐强大,为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