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境内的戎族
春秋战国时期,在西北地区虽然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戎族部族,但对固原影响较大的则是义渠、乌氏等戎,他们长期在六盘山区活动和游牧定居。近些年固原市境内考古发掘发现了多座戎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兵器、车马饰件、生产生活用具、装饰品。
对于这些墓地的主人属于西戎族哪一支,近年来意见并不统一。薛方昱《义渠戎国新考》、习生《义渠故城考辩》、张多勇和李并成的《义渠古围与义渠古都考察研究》都倾向于义渠故地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是诸戎中距离宁夏南部较近的戎族。并且根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义渠戎在诸戎中实力最强,筑城数十,义渠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宁县。固原的有关书籍资料中也通常认为属于义渠,有一些学者则认为是乌氏。《汉书·地理志》安定郡下有乌氏县,“乌水出西,北入河”,据此可知乌水即今固原市境内的清水河。《括地志》记载:“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三十里。周之故地,后入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也。”1979年古城公社二队(今彭阳县古城镇古城村)社员在黑土梁取土时发现铜鼎,铜鼎上有“今二斗一升乌氏”,证实了乌氏的范围距此不远。《甘肃通志》又载,“春秋战国时,泾之北为朝那、为义渠”,证明在泾水以北,还有朝那戎。
生活习俗是区别族属的重要特征,史料记载义渠的饮食与匈奴相同,《墨子》记载:“秦之西有义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而固原境内发现的戎族则是土葬,鉴于此,生活在固原境内的是乌氏戎或者朝那戎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无论固原境内的戎族属于西戎中的哪一支,通过文献和考古发掘可以看出戎族的社会经济与农耕民族相比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畜牧业在戎族的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礼记·王制》记载:“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综观文献记载,西戎是一些生活在山林草原地带,披头散发,穿着兽皮衣服,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游牧或牧猎部族。固原境内的诸多戎族墓地中出土的马牛羊等殉牲以及数量种类可观的骨器、青铜牌饰也说明了这一点。
彭阳县小岔乡出土的春秋战国铜斧
骨器加工业作为戎族手工业的一个独立门类在西周后期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固原境内发掘的多座春秋战国时期的戎族墓葬中,饰以各种动物纹图案的精美带饰和透雕动物形牌饰如虎噬羊、虎噬鹿、狮子扣饰等,虽然目前还没找到冶炼作坊痕迹,但至少说明了当时已经有了从事这项手工业技术的能工巧匠。骨器在戎人之地出土数量仅次于铜器,是戎族青铜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