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和商贸流通
交 通 固原是宁夏南部重要交通枢纽,清朝时期形成了以固原、三营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交通线路。其中,向北辐射到同心韦州,再经灵州转向包头乃至华北;向南到达平凉、宝鸡、西安,甚至远涉四川省;向西通过海城,经甘肃靖远抵兰州,最远到达青海和新疆等地。由于交通状况大大改善,固原商贸业和运输业发展迅速。光绪元年(1875),为了尽快顺利调兵运饷、传递文报和繁荣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即命令各地驻军修整、营建大道,以便军务,又畅通商旅,为次年收复新疆打下基础,左宗棠组织修整大道,通称为陕甘大道和甘新大道,亦被尊称为“左公大道”。这条官道成为当代西兰公路和甘(甘肃)新(新疆)公路的基础,固原境内道路为陕甘大道重要路段。
修筑陕甘大道的过程中,固原三关口(今属泾源县)一带,地形陡然突起,山峰挡道。这一段的旧路是从山巅翻越而过,路窄道险,车马不通,单人难行,所以军民们在山脚下开辟了一条长5千米的大车路,又在蒿店到瓦亭段另筑十余千米的石路。过瓦亭后,则是古称为“陇坂”的六盘山,六盘山既高又陡,行走更为艰难危险。左宗棠决定从上坡和下坡的两麓,另筑大车路十余千米,并在固原、隆德境内建桥16座。
为固定路基防止洪水冲刷,同时给行旅的客人庇荫,左宗棠命令军队及地方民众于筑路的同时,在大道两旁栽种道柳,按照地势,少则一行,多则五行,后人尊称这些道柳为左公柳。从固原往北,经过平远(今同心境),到惠安堡的道路,都重加平整,也栽上了行道树。同治年间驻固原的总兵杨德明在南二十里铺至大湾栽种柳树;左营提督蔡光武在清水沟、瓦亭至六盘山顶栽种杨树;游击李万贵从大湾至清净沟、隆德也栽种柳树。1948年固原县政府调查登记时有“左公柳”2051株。以后屡遭砍伐,“多被采伐为柴薪”。
清代末年,经历了戊戌变法和八国联军侵略后的清政府,已经无暇顾及全国各地发展情况。此时的固原地区社会生产生活处于封闭、落后状态,交通设施极为落后导致与外界联系日益减少,物资价格昂贵,生产难以维系。据民国《固原县志》记载:时任甘肃宁夏知府赵惟熙从国防、移民、物品流通等方面,上奏清政府,请求兴修铁路,“西北为神京右臂,居建甄之势,拥天府之腴,而独令其芒芴闭塞,混沌终古,地产无由远,民智无由开,强邻之窥伺无由绝”,认为西北交通建设乃“尤亟之亟”[5],但未能得到清政府的重视。宣统元年(1909),京绥铁路修筑完工后,陕甘总督长庚认为续提赵惟熙修筑铁路的提议时机成熟,便于次年上奏,主张修筑铁路,东起归化,途经宁夏,西至兰州。尽管提议众多,但固原地区深处六盘山腹地,施工极为艰难,铁路根本无法绕行,故而一直未曾修建。
交通建设的落后导致交通运输相当滞后,清朝时期,固原运输工具,首推驮运,主要是利用骆驼、马、骡、驴运输。尤以骆驼的承载能力最大,每峰可载重七八十千克左右,并能长途跋涉。在长途运输中,骆驼承担了固原地区商贸70%左右的任务,其中民间运输约占50%。当时,三营地区(今原州区三营镇)的商业驼运最为活跃,有“要吃隔省粮,必得买高帮(借指骆驼)”之说。三营一地有骆驼280多峰。马、骡、驴的载重50到100千克,多用于短途运输,活跃在各城镇、乡村商业网点。陆上运输的另一类工具是木车。主要有牛车、马车、独轮人力车、双轮人力车等。这类运输工具的载重量更小,多为做小本生意的小商小贩用于近距离的集贸活动。清末,三营有驼队4个,3个做皮货、盐运生意,活动在平凉至中卫、固原至兰州之间,另一队则专做日用百货、瓷器生意,活动于西安至兰州,至石嘴山之间。谭嗣同赴兰州途中经固原时,作《六盘山转饷谣》:“马足蹩,车轴折,人蹉跌,山岌嶪,朔雁一声天雨雪。”
商 贸 清代初,固原州城内“居民稠密,四门关厢,亦开铺面”,街道遂以米粮市、山货市、布店街等命名,类似现代专业市场。在固原经商者还有山西、陕西、河南商人。他们建有山西会馆、陕西会馆或者山陕会馆。咸丰时,固原州有集市18个(含固原州城),州城南门外安安桥“桥上廛市林立”。州城内有白米市、米粮市、炭窝子、过店街、布店街、山货市,可窥商业规模及布局。此时,固原城内已有典当业。同治兵灾俱毁。光绪初年,商业中兴,典当业兴起,固原州城内有当铺10余家,最大者为提督雷正馆所设,后转为董福祥经营。
鸦片战争以后,洋货涌入市场,固原26家较大商行11家破产。光绪初年,外国侵略势力逐渐渗入中国内地,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外国洋行在海原、固原城、黑城子设立“外庄”,将羊皮、羊毛由华商运至沪津,转售洋商。
食盐运销从汉代开始就是固原重要的经济活动。清顺治三年(1646)设平凉府盐茶同知。乾隆十四年(1749),盐茶同知由固原移驻海喇都,同时置盐茶厅。宣统《固原州志》记载,“固原设卡始于道光初年,以征阿拉善旗之蒙盐,惠安堡之土盐,而花马池土盐偶有之”,“查从前盐厘,悉解平凉道库,局卡有从道辕委员者。自光绪三十三年,改办统捐作为专局,所征径解兰州总局”。固原本城内,设置大局,分别是“东城分卡、西城分卡、南城分卡、硝河城分卡、同心城分卡、中水河分卡、毛居土井分卡(以上均常年专派司巡稽收)”,“甘盐池卡、小红沟卡(以上二处,自改办统捐后,于春夏产盐时派司巡经理,秋冬放回)”。
官办驿邮 明朝时期,固原有翻越六盘山的陕甘驿道,有瓦亭、永宁(在原州区城内)、隆城(在隆德县城)3个驿站及瓦亭、隆德、神林3个递运所。明代的驿站、递运所归地方行政,由各布政使司主管,以民力充役。而宁夏镇、固原镇却由都察院主管,全部用军卒充役。清代,以固原州城为辐射网的驿道有3条:从固原州城向北,有三营驿、李旺驿……直通宁夏府;向南,经瓦亭驿,翻越六盘山,到隆城驿,然后入甘肃境,境内驿道上又设有瓦亭、隆德、神林3处递运所;由永宁驿向北经三营驿,折向西到郑旗驿,到海城县的海喇都驿。以上3条驿道共有驿站7个,递运所3个,盐批验所1个(设在固原州城内)。驿夫、驿马数字时有变化。乾隆九年(1744)八月以前,共有驿夫202名,驿马144匹,为维持这些驿站、递运所,每年耗银54984两。到了宣统年间,有驿夫190名,驿马330匹,岁支银125236两。宣统年间还额设铺司,固原州有铺司12处;在城镇、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平泉铺、呜阳铺、瓦亭铺、红沙铺、蒿店铺、清桥铺、和尚铺,有夫65名,连同硝河城(今西吉县)、海城(今海原县)、隆德(今隆德县)、化平(今泾源县)等县,共有夫202名,岁支银8753两。
光绪年间,清政府架设了东西电报干线,兰州成立电报总局,固原设立电报分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由固原经宁安堡(今中宁)到宁夏府(今银川市)架设电报支线,宁夏府设电报分局,与兰州通报。十二月,开通宁夏府到固原、宁安堡电报电路各一条。固原“东达平泾,西通兰会,南控秦巩,北联宁夏,置邮城为扼要”[6]。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在固原州城内始设邮政局。交通沿线设有邮政处(所),如三营邮政所、瓦亭邮政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