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畜牧业生产

二、畜牧业生产

东汉后期到北朝时期,匈奴、羌、鲜卑等民族先后迁移到固原一带,各个少数民族利用清水河和六盘山区固有的草地资源发展畜牧业,他们的经济方式给固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许多少数民族逐渐南迁到固原地区,与当地民众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到来,改变了固原固有的民族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增加了畜牧经济的成分。十六国时期的战乱导致汉族居民纷纷内迁,畜牧业成为固原广大地区的主要产业。各少数民族政权对畜牧业的发展比较重视,设置的专门机构有太仆、驾部尚书、外牧官等,为官时牧产不滋,或者私占牧田,都会被免官,重的还会被判刑、流放。北魏前期,巨大的军事胜利给鲜卑族带来了数以千万计的牲畜、广袤的牧场和众多的劳动力,使北魏的畜牧业飞速发展,公元402年,北魏拓跋遵率部在高平袭击后秦车骑将军、高平公没弈干的部队,没弈干兵败南逃,拓跋遵把没弈干仓库中所有的物资积蓄全部收缴,缴获马匹4万多匹,其他各种牲畜9万多头,由此可见当时固原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北魏的官方牧场也是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规模巨大,仅河西牧场就有马200多万匹、骆驼100多万峰,牛羊无计其数,民间饲养的牲畜也相当多,王公贵族从皇帝的赏赐中也得到大量的牲口,一般百姓家,也有不少牲畜。清水河流域草地增多,地表植被有所恢复,水土流失减缓,为黄河支流的安澜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