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科举考试

一、教育与科举考试

学校教育 清朝从入关到光绪新政之间的200多年间,其教育体制基本沿袭明制。康熙六年(1667)之后,陕甘正式分省,固原地区在行政上隶属甘肃,但地方教育与科举一直未有大的起色,尤其清朝初年,固原军事重镇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消失,延续着重武轻文的思想,加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西北用兵,嘉庆、道光年间又调配固原兵全国四处平乱,这种一切以军事为主的地方政治文化,导致民众更多地选择习武。清同治年后,左宗棠在固原开始大办教育,鼓励知识分子参加科举,教化民众,固原地区的重武轻文的风气才有所改观,科举成绩逐年提升。

清代学制规定,地方官学为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儒学,但固原地区经济落后,官学不多,主要以府县以下所办的私塾、书院、学堂为主,规模小、层次低。

私塾无班级划分,修业无一定年限,主要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古文观止》及《四书五经》《春秋左传》等。这其中也包括了义学。嘉庆年间,固原提督杨遇春捐资设义学5处,主要便于固原六营标兵子弟读书,贫苦人家子女也借此求学,义学设立十余年。道光六年(1826),已升任陕甘总督的杨遇春担心义学经费缺乏而逐渐无法办学,捐出养廉银1000两,交由固原州发典生息,作为永久性教育基金以支持义学发展。同治年间,左宗棠为固原、隆德、化平捐俸银办义学11处,招收学童117人就读。至宣统二年(1910),固原、隆德、化平3县私塾169所。

清代书院始盛,逐渐成为准备科考的场所。道光时设文昌书院、光绪年设五原、峰台等书院。书院设立之初,以经学教育为主,后设经学、史学、掌故、舆地、算学等课程,由习经训古向现代教育转变。书院经费主要靠学田田租,或发款商号收取利息。官课由州县地方官轮流出题,堂课由山长出题阅卷。每月进行官课1次,堂课2次。

同治十三年(1874),陕甘提督左宗棠命提督喻胜荣在化平川直隶厅(今泾源县)创办了一座专为回民子弟读书学习的书院,左宗棠亲笔题名为“归儒书院”。“归儒”之意就是以孔子的封建礼教、传统的伦常关系教育儿童。学生读的书也是由左宗棠亲自审定的,他自己也编写了《学治要言》作为学校的课本之一。

光绪十七年(1891),固原提督雷正绾捐资创修五原书院(今固原一中前身),又聘请名儒充任书院山长。首任山长安维峻,秦安人,曾任翰林,官至御史;孙尚仁,皋兰人,官至刑部主事;吴钓,贵德人,官翰林。其他7位多为进士、贡生或学正。在一段时间,提督和知州每月亲自讲课一次,上课时间随时酌定。平时的教学是自学辅导形式,学员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课题自学,随时记录学习情况和心得体会。教师从旁指引,点拨诱导,强调质疑,鼓励学员问难论辩。这种独立钻研、自由讨论的学风,对封建时代呆读死记的读书方法是一个突破。书院每月召集童生考试一次,以检查学习效果。

光绪十九年(1893),隆德知县卢世坤捐资修建峰台书院,书院选址在毁于同治年间的临泉书院旧址,命贡生张慎修、薛拔英督工监修,次年完工,因临近峰台山,故而取名峰台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从此,书院制度废除,学堂教育盛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新任知州王学伊创修固原中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千总钱万德以祖业五亩地,捐助中学堂作为操场。中学堂的主要课程有修身、读经、辞章、史学、博物、操法。修身即谙论语孝经旨趣,习人伦道德之要领,经为书经、周礼、仪礼,辞章为记事、论说、疏谕、诗词歌赋,博物为动植各物精理,操法即兵攻之法。

同时,在州城设立高等小学堂,农村有蒿店等9所官立小学堂和杨郎庄等20所民立小学堂。另有提督张行志创设的六营公立小学,兵民兼收,但六营公立小学主要培养识字的士兵。光绪三十四年(1908),黑城镇李广玉、李广才创办自立初等小学,也称玉才小学堂。祁家堡子祁应兴、祁应魁在该堡自办小学堂,名兴魁小学堂。学堂课程设置及教法,均由州署统一规定。以光绪三十二年(1906)规定为准,分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主要课程有修身、读经、作文、习字、史学、舆地、算学、物理、操法。修身,专讲修身养性要义,诸如朱子治家格言之类;习字有楷书、行书,读经内容有《诗经》《礼记》《尔雅》《春秋》《左传》,作文注重经义策论;史学为历朝政治,物理为动植物生理,操法为器具使用之法。

除了中学堂和小学堂,清政府还在各地设立蒙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规定了蒙学堂的教育内容,以后大多沿袭。主要有修身、字课、习字、读经、史学、舆地、算学、操法。不分班次,大小学生聚于一堂,先生则各授一业或一人授数业。每天两操(早、晚),授课除算学外以读、背、写为主。修身教以忠孝节义,字课专讲字义,习字以楷书为主,读经以《孝经》《论语》《大学》《中庸》为主,史学编有《史学要义》,内容为国号世字,主要事件,舆地为自编教材,分星野、山川方位,算学主要为加减法。操法为跑步,列队操练,健身操。

科举考试 顺治二年(1645)四月,为稳定陕甘地区,恢复陕甘秩序,清政府颁布恩诏,同年八月,举行乡试。顺治三年二月,举行会试,府、州县学继续办学。按照恩诏内容,明代考取的秀才仍旧可以继续学习,举人准许赴京参加会试,且每学贡两名可以到国子监学习。对于贫困学生,资助钱粮,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并鼓励通过科举考取功名。

在开设文试科举的同时,清政府也开设武科。雍正二年(1724),增设陕西各个学堂取进文武童生的数量。固原州与盐茶厅并取,每年文生和武生各考取15名,廪生32名。

同治十年(1871),清政府恢复宁夏南部秩序后,固原提督雷正绾等地方文武官员,积极支持本地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他们定期对在学的文生和武生进行测试,每逢三年科考,会对赴试人员给予资助,并且鼓励暂不具备考试资格的学生观光乡试,磨砺斗志。同治十三年(1874),固原升直隶州后,州学每年文生和武生各考取12名,廪生、贡生、增生数量不变。

宣统《固原州志》刊载历届贡生、廪生、增生、附生共642名、武生268名。其中,顺治至康熙年间,固原州文武贡生、廪生有10人;雍正、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有贡生、廪生38人;道光、咸丰年间,贡生、廪生、增生、附生215人,武生120人;同治年间,贡生、廪生、增生、附生105人,武生46人;光绪年间,贡生、廪生、增生、附生274人,武生102人。在雍正、同治、光绪三朝有张绣、张鹏举、崔奎瑞3人科举成名。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清政府下诏改科举,停止武科,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文科,自此,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废除。

固原博物馆收藏的清朝洮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