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事业

一、教育事业

民国时期固原的教育逐渐摆脱了科举制度的束缚,固原小学教育发展较快,学校学生不断增多,学校教学内容以传授算术、史地和其他实用内容为主。

1910年,固原州改清朝光绪年间创办的固原州中学堂为固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35年改为固原提署街小学校,1941年改立初级中学,1948年添设高中预修班一班)。1913年,光绪年间张缵绪等人创办的固原回民小学堂改为固原清真第一高等小学(今固原同仁小学)。1914年,按照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的规定,固原及各县均设立劝学所,劝学所设所长1人,劝学员2至3员,另设会计、文牍各1人,1926年改劝学所为教育局,1936年又改为县政府教育科。劝学所首先进行学制改革,清末小学堂分别改为初级小学或高级小学。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劝学所所长夏际文于1919年创办了固原县立高等女子小学校(也称大南寺巷女子高等小学,今固原市原州区第六小学),固原西郊沙窝村女子李淑芳为首任校长,李淑芳任校长后积极向社会宣传动员,并带头携女入学,先后有68名回汉子女进入女子高等小学学习。第一届学生毕业时,李淑芳撰写了一副对联:“设学校以培人才,开科授课,养成贤母良妻,女权有益于家政;乐甄陶而宏教育,提倡公益,振兴文化实业,巾帼何让乎须眉。”这批毕业生大部分成为各县女子小学校长或教师。1927年,张缵绪等人在固原宋家巷三皇古庙内又创办了一所固原女子小学,从女子高等小学毕业的回族学生苏彩凤任校长,汉族学生赵锦云任教师,至1929年学校已发展到4个班50名学生。1933年,学校更名为同仁女子完全小学。女校学生不仅接受文化教育,而且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为固原后来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

甘肃省立固原初级中学堂是固原第一所中等学校,1940年筹建,1941年正式招收初中生,1948年增加高中预修班,次年即撤销。1949年全校有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0名,为固原一中前身。

固原简易师范学校(维德师范)是固原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这是固原师范教育的发端。该校于1942年由国民党驻军第五十七军军长丁德隆倡办,1943年正式招生,学制3年。1944年改为甘肃省立固原初级师范,学制3年。1949年,有教员16名,在校学生82名,1950年停办。

根据民国固原各县县志统计,固原县(含彭阳县)1947年共有中心国民学校15所,初级国民学校142所,其中女子小学6所,计385个班9158名学生;西吉县1949年有小学12所,其中1919年西吉最早创办的单家集初等小学当年有学生75人;隆德县1944年有小学15所;泾源县1935年有小学16所。1947年固原8岁以上人口28.5万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者69人、接受过中等教育者2044人(女性89人)、接受过初等教育者22018人。到1949年,固原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45所,在校学生11455人,教职工50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