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固原的地形特征

一、旧石器时代固原的地形特征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是人类的童年。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因工具技术的不同,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阶段。人的体质与文化逐渐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火的使用,石器工艺的改进,骨、角、蚌器的应用,艺术作品的出现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在初期与自然的适应与改造性。当时的先民以采集果实与渔猎、捕捞为生,居住在洞穴之中,过着十分艰苦的群居生活。

宁夏地处我国地貌三大阶梯中一、二级阶梯转折过渡地带,境内有贺兰山地、银川平原、灵盐台地、宁中山地与山间平原、宁南黄土丘陵和六盘山地共六大地貌单元。总体呈现南高北低、山地迭起、平原错落的格局。地形以丘陵、平原、山地和沙地为主。地形和地貌特征对境内气候和河流发育有着重要影响。本区河流均属黄河水系,主要有黄河、清水河、苦水河及泾河、茹河、葫芦河上游等。其中,晚更新世发育明显的马兰期粉砂堆积,厚度为3—8米,在银川盆地、中卫和南部黄土丘陵地区较为明显。由于风的剥蚀和搬运作用,局部地区马兰期堆积上部的全新统地层已不存在。河流的侵蚀使地层堆积呈现黄土塬和黄土墚等地貌单元。本区第四纪沉积序列顶部为全新统砂砾层、细砂和粉砂——马兰期粉砂,中部为中更新世粉砂、细砂和粉砂质亚黏土,下部为更新世早期的砾石层,[1]这种古地形地貌适于古人类生存并具备第四纪埋藏条件的河流阶地、谷地、山丘和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