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考察者眼中的固原

五、英美考察者眼中的固原

晚清时期,中国的国门逐渐打开,更多西方人开始进入中国,传教士、探险家、间谍、军人和盗窃文物的强盗等粉墨登场,开始了对中华大地深层次的探索和窃夺。他们诸多的窃夺行为,给多项科考活动与探索进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欺骗与劫掠的恶名,使中国人民难以忘记与释怀。但其中有些探险者与传教士的游历笔记与探查手记,也确以当时中国人尚不具备的观察视角与科学方法,记录和保留了大量珍贵的信息与资料。

晚清时期,西方考察队探索活动涉及固原的有四次,第一次是1877年至1880年,奥匈帝国的塞切尼伯爵带领的东亚探险队,从上海出发,到西安后沿泾河向西,经平凉翻越六盘山到兰州,再南下经印度返回欧洲;第二次是1887年,英国探险家马克·贝尔从北京出发到西安,沿西兰大道翻越六盘山经过隆德到达兰州,进入新疆;第三次是1906年,英国探险家C.D.布鲁斯进入固原;第四次是1908—1909年,美国探险家罗伯特·克拉克的科考队进入固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后两次探险考察。同时,据C.D.布鲁斯的考察手记《走出西域——沿着马可·波罗足迹旅行》记载,在他到达固原地区之前,“外面的陌生人来过两次,一次是著名的传教团领袖马丁博士;另一次是俄国探险家奥博茹切夫”。

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英国下级军官(上尉军衔)C.D.布鲁斯以探险家的身份,率考察队从克什米尔列城出发,先进入新疆境内,经敦煌到兰州,带着对黄土高原的探险目的,到达兰州后,经宁夏中卫渡过黄河,沿清水河而上到固原,再沿彭阳茹河河谷,经镇原至环河河谷(今庆城县西川)的庆阳府城,再经过合水到陕北,最终由太原府而至京师,这是一条横穿中国北部黄土高原的路线,是外国探险家极少选择的路线,因与马可·波罗走过的丝绸之路重合,因此他把自己的探险手册命名为《走出西域——沿着马可·波罗足迹旅行》。游记中详细记载了布鲁斯沿途对植被变迁、窑洞民居、民间风俗、社会面貌、城池布局、教会教堂、铁路线路的调查与珍贵记录。布鲁斯旅行到今原州区和彭阳县时正值初春季节,在沿途除拍摄了不少珍贵的照片以外,也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文字记录,为了解晚清固原的社会环境与生态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布鲁斯自彭阳沿茹河河谷至庆阳途中,他详细记录了沿途生态植被的显著变化。布鲁斯在书中写道:“黄土地区的通常特点是缺乏树木和丛林,但也有另外一个特点。在甘肃东部的彭阳附近,山上压根儿不见树木,甚至都见不到灌木丛,然而山谷和地势低矮的地区却种着庄稼,山旁峡谷里,野草茂盛,几千头绵羊和长毛黑山羊在吃草。”

对于沿途窑洞民居,布鲁斯在书中写道:“我们从进入中国境内的那时起,夜晚停歇的地方就是大大小小的旅馆,只是糟糕程度不同而已。而如今,黄土洞成为我们的休憩之所。这些洞穴村落是这个地区的特征,他们与土地结合得如此和谐。”在整个探险的过程中,水和食物是困扰布鲁斯的一大难题,“我们习惯走的路线其实并不偏僻,他们只不过是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可是大部分行程里,我们碰不到一个行人……这些小小的洞穴村落仅仅能供应我们很可怜的一点东西,甚至不足以维持我们的基本需求……”

布鲁斯目睹了同治兵燹造成的巨大破坏痕迹,在书中也有记载,“在整个这段旅程中,我们看到,战乱使中国北部辽阔的地区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这些凄凉的遗迹仍然存在,古老荒废的城镇尚有人居住,但往昔的辉煌已不复存在。村庄已成为废墟一片,城墙变成了一堆黄土,小镇已变成耕地。以前已经说过,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次灾难中丧失了性命,这一点甚至连中国当局也不清楚。但能够肯定的是,确有千千万万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失去了生命”。

布鲁斯考察期间,正值清政府推行“新政”,制度的统一、官员思想的开明给他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书中记载,“我们走过的三个省份的管辖制度和中国其他地区的管辖制度是完全一样的……不论是我们拜访过的,还是来拜访我们的各个城镇的地方行政官员,几乎无一例外的能力很强、开明,具有现代思想”。

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美国探险家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带领一支由36人组成的科考队从太原启程,西渡黄河,经陕西榆林南下到陕西富县。之后,科考队分为两队,其中一队先抵达西安,再经过咸阳、乾州、泾州、翻越六盘山到达兰州,另一队由庆阳、镇原、固原、静宁至兰州,这一队带着大部分仪器和供给,历时67天,两支科考队在兰州会合后又沿原路返回。两次相向而行对沿途的市镇面貌、乡土风情、生态变迁与地层(岩基、黄土台原)变化、动植物资源等进行考察,还观测气象,测绘地图,对主要城镇之间的里程进行测距等,堪称外部世界对固原地区进行的首轮综合调查活动。

在克拉克的考察队伍中,有博物学家、艺术家、医生、气象学家、翻译、测量员以及多位助理人员。他们将行程中的全部考察记录及部分照片资料以《穿越陕甘:1908—1909年克拉克考察队华北行纪》为名印行,是揭示各地战乱、灾荒导致人口和区域生态环境改变的史实。

克拉克的考察队所经过的村庄、镇堡、县城等均有详细的记述。在经过庆阳到达固原时,记述道:“2月27日,抵达停驻地镇原县……接下去的一天,在翻越一处高约7600英尺的黄土山(今原州区黄峁山)口后,向下行进,就来到了固原州。这座规模庞大、繁华热闹的城镇坐落在山岭附近,广阔平原由此延展开来。向南远眺,就可以看到层峦叠嶂的六盘山。向北、西两个方向望去,会看到乡野逐渐抬高,直至融入黄土山丘之中。固原州城人口接近5000人,它是一大片广袤区域的集散中心;固原城的繁荣要归因于城区和周边地区居住着大量的回教徒。”

在克拉克的记述中,他对于固原地区所特有的堡子建筑也有记载,“晚上,我们投宿于将台堡,这是一个景致优美的小村落。将台堡村由两部分组成,均由高大的、有垛口的堡墙环护。较大的那一部分有两座堡门、一道护城河,堡门之间有一条宽阔平整的长长街道,两侧整齐地排列着房屋;较小的那一部分位于一处高地上,可以俯瞰下面的另一半村庄,其他方面两者大同小异。当初设计这个村庄的人匠心独具,利用对称原理,这使得该村看上去犹如一幅令人心舒意畅的画卷,站在东堡门上眺望尤为明显”。

整部记述中,克拉克对于固原的整体印象很好,在记录静宁至固原途中所见时,他写道:“有一条深谷从城北侧的山间横贯而过,穿过这条深谷,就进入了一片宽广肥沃的谷底,这里遍地庄稼的景象与静宁以西遭受饥荒、荒凉贫瘠的乡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谷地里没有种植罂粟的迹象,原因之一可能在于这里居民全是回民。的确,一路走过来,我们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普通中国人耕作的地方,最好的耕地通常都种植罂粟;然而回民在其所有土地上都种植谷物、胡麻以及其他有用的农作物。随着行进的脚步向前,景致愈发美丽了……黄色的浊流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湍急的山溪和波光粼粼的小河,因而在饮水时,就不用碱来净化了。”

另外,他还记述道:“从固原州到下一座有城墙环护的城镇镇原县城之间,乡村似乎相对兴旺繁荣,庄稼长势很好,农民似乎也不那么贫困。”可见,同治兵燹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固原地区的社会生产生活已经逐渐开始恢复。

C.D.布鲁斯和克拉克的这两次有记录的考察活动,是近代以来西方学者考察固原地区的珍贵信息与资料,他们对于考察过程中的自然风貌和社会人文的记述,是从其他角度了解清末时固原的珍贵资料。

克拉克考察队拍摄的彭阳茹河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