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一:根据营养成分

依据一:根据营养成分

营养的吸收过程,包括食物的摄入、消化、吸收和体内利用等等。营养与人类密不可分,人的生命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营养。

人体的营养来源于各种营养素,食物中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6类。其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被称为“三大营养素”。

img15

营养素按人体需要的多少可分为常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还可根据能否在人体内合成或合成的量是否足用,分为必需营养素和非必需营养素。前者不能在体内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足用,必须从食物中获得,包括全部无机营养素和几十种有机营养素;后者可以在体内合成,且合成的量足够自身使用,食物中即使缺少也无妨。各种不同营养素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但总体上营养素具有以下几种功效:

① 作为能源物质,供给人体所需的能量。

② 作为建筑材料,构成和修补身体组织。

③ 作为调节物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一)碳水化合物

1.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1)供给能量。这是碳水化合物最主要的生理作用。肌肉中的肌糖原是肌肉活动最有效的能量来源,心脏的活动也主要靠磷酸葡萄糖和糖原氧化供给能量。神经系统除葡萄糖外,不能利用其他营养物质供给能量。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神经系统中唯一的能量来源。血糖降低时,可出现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2)构成神经组织成分。所有神经组织和细胞都含有碳水化合物,作为生物遗传物质基础的脱氧核糖核酸就含有核糖,它是一种五碳糖。

(3)保肝、解毒。肝糖原在储备较充足时,肝脏对某些化学毒物以及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毒血症有较强的解毒能力。因此保证糖的供给,保持肝脏中含有充足的糖原,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护肝脏免受有害因素的损害,并可保持肝脏的解毒能力。

(4)抗生酮体。脂肪在体内氧化靠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当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身体因病不能利用碳水化合物时,所需的能量将大部分由脂肪供给,而当脂肪氧化不全时,即可产生酮体,这是一种酸性物质,在体内积累过多即可引起中毒。所以碳水化合物有抗生酮体防止酸中毒的作用。

2.碳水化合物摄入禁忌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应实行糖的禁忌。

(1)糖尿病病人。由于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使体内的糖的代谢发生异常,限制糖的摄入量,可减轻糖的代谢异常的症状,防止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

(2)动脉硬化的病人。由于糖在体内的代谢可转化为脂肪,过多的糖分摄入可由机体转化为脂肪,从而使体形肥胖,加重动脉硬化。

(3)肠道疾病的病人。当肠道感染时,大量的糖分摄入后,会在肠道内异常发酵而产生肠胀气,从而使病情加重。

(4)脂肪肝的病人。本病患者如食入大量的糖分,糖分可通过代谢转化为脂肪,使脂肪肝病情加重。

(二)蛋白质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构成和修补人体组织。成人体内蛋白质约占16.3%,人体内的神经、肌肉、内脏、血液、骨骼等均含有蛋白质。人的生长发育、衰老,组织的更新,损伤后组织的修复都需要蛋白质,故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

(2)构成酶和激素的成分。酶是人体众多重要的化学反应的基础,而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调节各种人体生理功能和激素也是由蛋白质的衍生物构成。

(3)构成抗体。血液中的一种称为抗体的物质,具有保护机体免收细菌和病毒的侵害,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的作用。这种物质是由蛋白质构成的。

(4)调节渗透压。正常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水分不断交换并保持平衡,与血浆电解质的总量和胶体蛋白质的浓度有关。在组织液与血浆电解质浓度相等时,二者间水分的分布就取决于血浆中的白蛋白的浓度。若膳食当中长期缺乏蛋白质,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便降低,血液内的水分便会过多地渗入周围组织,造成营养性水肿。

(5)供给能量。组织细胞中的蛋白质会不断分解而释放能量,另外,从食物中摄入的蛋白质过多的时候,会被氧化分解而释放能量。

img16

2.蛋白质的饮食禁忌

蛋白质是人体中最重要的营养素,但不是越多越好,患有下列疾病的病人就应注意蛋白质的饮食禁忌。

(1)肾脏疾病的病人。当发生肾功能不全、急性肾炎时,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氮的排除就会受阻。为保护肾脏,减少氮在体内的积蓄,故每日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在20克~50克以内,以后应跟随疾病的变化发展而改变。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及尿毒症患者,成人每日的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20克以内,植物蛋白应减至最低量。

(2)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在患心血管系统疾病时,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尿素,具有增强血管张力的作用,对心脏病的治疗是不利的,故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每日的摄入量不超过1克/千克体重。

(3)肝脏疾病的病人。在急性肝炎发作时,由于肝功能不全,蛋白质的摄入量不宜过高,蛋白质每日的需要量为0.8克/千克体重,在肝功能衰竭和肝昏迷前期,应限制蛋白质在30克~40克/日,以防血氨升高。

img17

(4)肠道疾病的病人。在患肠道疾病中,若以肠道腐败过程为主时,其表现为肠鸣,排气时异味浓烈,这是蛋白质在肠道中腐败时发出的臭味,此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以免蛋白质在肠道中过多地发生腐败而致炎症加重。

(三)脂肪

1.脂肪的生理功能

脂肪包括脂和油,常态下呈固态者称为脂,呈液态者称为油。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所构成,其主要成分为脂肪酸。根据结构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1)供给能量。1克脂肪在体内氧化可产生37.7千焦的热量,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所产生的能量高1倍。

(2)构成组织成分。如细胞膜是由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组成;胆固醇则是制造类固醇激素的必需原料。

(3)维持体温,保护脏器。脂肪是热的不良导体,在皮肤下面可阻止体热的散失,起保温作用,有助于御寒,又可使吸收的外界热量不致传导到机体内部,起隔热作用。脂肪在器官周围有缓冲机械冲击的作用,可保护和固定器官。

(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或脂肪溶剂中,称脂溶性维生素。膳食中的脂肪可作为溶剂,促进其吸收。如膳食中脂肪含量低的情况下,将影响蔬菜中胡萝卜素的吸收。

(5)增加饱腹感。脂肪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所以吃脂肪含量高的饮食,不易饥饿。

img18

2.脂肪的饮食禁忌

脂肪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由于其代谢过程较为复杂,人体的需要量又有所不同,故在不同的疾病发作后,实行脂肪的饮食禁忌是非常有必要的。

(1)肝胆疾病的病人。在患肝脏和胆道疾病时,常易出现胆汁滞留,脂肪不易被消化吸收。因此每日脂肪的摄入量不应多于30克~50克。

(2)贫血症的病人。患贫血症时,应限制饮食中的脂肪量,因脂肪能抑制造血功能。

(3)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肥胖者均应限制摄入脂肪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过多食用脂肪会使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而易引起动脉硬化。

(4)胰腺疾病的病人。患胰腺疾病的病人,若出现脂肪样大便,应限制脂肪的摄入量。

(四)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多种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它们的结构与性质虽不相近,但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

(1)维生素天然存在于食物中,但含量极微,常以微克或毫克计量。在食物中的形式包括维生素本体和可被人体利用的前体。

(2)各种维生素各自负担着不同的生理代谢功能,但都不提供热量,也不是人体的结构成分。

(3)它们都不可人体合成,或合成量太少,而必须通过饮食提供。

(4)虽然人体只需少量即可满足需要,但绝不可缺少,当人体内缺乏某种维生素至一定程度时,便会出现相应的特异性缺乏症,而某些维生素摄入量过多,同样可导致人体中毒。

img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