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一 概述

1.什么是血脂

血脂是人体血液中所含各类脂质的总称。脂质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

2.什么是血脂异常

血中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

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超过5.72mmol/L,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低于1.7mmol/L)。

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超过1.7mmol/L,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低于5.72mmol/L)。

混合型血脂异常: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含量超过5.72mmol/L,甘油三酯含量超过1.7mmol/L。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低于0.9mmol/L。

3.甘油三酯处在不同水平时怎样应对

(1)临界范围。

甘油三酯在1.70~2.25mmol/L之间,不需要立即接受药物治疗。临床发现,若立即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如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运动量),随着腰围的减小,甘油三酯水平就会下降。

(2)水平升高。

甘油三酯在2.26~5.64mmol/L之间,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要用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进行治疗。

(3)水平很高。

甘油三酯大于5.65mmol/L时,除了积极改变生活方式以外,应立即接受药物治疗。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是首选用药。此时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尽快降低急性胰腺炎发生的风险,尤其是当甘油三酯超过11.30mmol/L的时候,患者必须限制脂肪的摄入。

4.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不同

低密度脂蛋白是“坏胆固醇”,可沉淀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或堵塞。

高密度脂蛋白俗称“清道夫”,是“好胆固醇”,它能把肝外组织中的胆固醇转运到肝内进行清除,有抑制动脉硬化的作用,因此它的水平越高越好。

5.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的不同

载脂蛋白A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样,具有保护动脉内皮的作用,它能加强血浆中某些酶的活性,促使胆固醇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若血清载脂蛋白A1水平下降,则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载脂蛋白B是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主要结构的蛋白质,若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升高,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6.血脂异常与哪些疾病关系密切

(1)脂肪肝。

高甘油三酯血症是脂肪肝最常见的病因。血脂异常可因肝细胞甘油三酯合成增高,导致甘油三酯在肝内堆积,进而引起脂肪肝。

绝大多数血脂异常伴有肥胖、糖尿病和酒精中毒。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约有20%~81%合并血脂异常。正常的肝脏仅含有少量脂肪,约占肝脏体积的4%~7%,其中一半为甘油三酯,另一半为卵磷脂和胆固醇。血液中的脂肪酸在肝脏内合成甘油三酯。由于肝内没有太多空间储存,甘油三酯一经合成,就与载脂蛋白结合为脂蛋白(主要是极低密度脂蛋白),并释放入血液。若脂肪酸摄入过多,或者血液内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高,致使高甘油三酯合成与转运之间平衡失调,大量甘油三酯堆积在肝脏内,就形成了脂肪肝。

(2)胆石症。

众多调查显示,有些少数民族胆石症发病率明显高于汉族。原因是这些少数民族长期吃高脂肪的牛、羊肉,而进食蔬菜较少。脂肪进食过多和缺乏运动是胆石症形成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人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胆石症发病率也逐渐上升。人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排泄迟缓,易发生胆汁浓缩、黏稠度增加。中老年人,往往因胆固醇偏高,改变了胆固醇、胆红素、胆汁酸的比例,易诱发胆石症。统计表明,血脂异常和肥胖者的胆结石检出率明显高于血脂和体重正常者。因此,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身体锻炼,减肥来降低血脂水平,不但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病,而且对避免胆石症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3)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严重的消化道疾病。血脂异常过高的甘油三酯(TG)会在血管、肝脏、胰腺等组织中堆积,激活的胰酶会使甘油三酯分解为大量游离脂肪酸。未与白蛋白结合的游离脂肪酸呈很强的毒性,易损伤胰腺,引发急性炎症。在血中甘油三酯升高的情况下,脂肪酸作用于甘油三酯,释放出有毒的游离脂肪酸,引起局部微栓的形成及毛细血管膜的损害。游离脂肪酸可在胰腺产生毒性作用而致急性胰腺炎。已患有高甘油三酯血症者,如又暴饮暴食,更易发生急性胰腺炎,据统计,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不同,约50%的血脂异常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淀粉酶测定值在正常范围,常不伴有血淀粉酶的显著升高。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高甘油三酯(TG)血症,则预示病变程度可能加重,并发症多、预后差,因此应常规进行血脂检测,指导治疗。降低高甘油三酯(TG)水平是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治疗措施与其他类型的急性胰腺炎是一致的。值得重视的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常伴有肝功能损害,可能使病情恶化。因此,在处理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同时,对肝脏功能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由此可见,血脂异常不仅是心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胆石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还是引发急性胰腺炎的“定时炸弹”。要避免上述疾病的发生,关键是要采取一切措施来降低血脂异常。

7.对血脂认识的4个误区

误区一:血脂异常就是甘油三酯高,就是血黏度高、血流缓慢。

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质的总称,其中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引起严重危害主要是胆固醇异常,尤其是LDL-C(低密度脂蛋白)过高。研究显示,如果血液中有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沉积于动脉血管壁,就会形成粥样斑块。有斑块的血管狭窄或破裂就直接导致急性心梗、中风甚至猝死。因此,目前最重要的血脂检测指标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非甘油三酯。

误区二:体检化验单没有“箭头”就是正常。

如今很多人都格外关注体检结果中的胆固醇指标,但鲜有人发现自己有胆固醇异常问题,因为化验单上并未发现有“箭头”。须知,一般人群和已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等疾病,或者已经发生过心梗、中风的患者,血脂治疗值和目标值与化验单上显示的正常值是不同的。他们的血脂目标值要求更严格,要低于血脂化验单上的参考值。

误区三:胆固醇异常是慢性,即使不达标也无大碍。

胆固醇异常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慢性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短时间内不会导致健康出大问题。实际上,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密不可分,它的特征是:慢性进展、急性突变、全程炎症。“坏”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内壁慢慢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窄、阻塞。这些斑块就像一个个“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导致心梗、中风。如果不尽早控制,年轻患者同样可发生这样严重后果。近年来,影视明星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者就不乏中青年人。

误区四:保健品或中药可以软化血管、降低血黏度,服用后无副作用。

现在民间采用的一些保健品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尚不明确,中药作为治疗血脂异常辅助用药的确也具有一定疗效,但目前仍然缺乏明确的临床研究依据。因此,保健品或中药是无法取代药物治疗的。目前医学界公认“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治疗的主导药物,而且全球患者20年左右的用药经验验证了“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8.血脂异常可以预防

血脂异常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或延缓发生。虽然有部分血脂异常症是家族遗传,无法预防,但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却可以控制。有遗传因子的人,尤其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否则血脂异常症会提早出现。

9.血脂异常需要长期控制

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无论使用非药物或药物的方法,血脂异常只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无法完全治愈,除非是因其他疾病而造成的血脂异常。例如因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血脂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治愈了,血脂便会随着下降。不过这种情形较为少见,大部分的血脂异常都需要长期控制。

10.为什么有些高脂血患者退休后血脂浓度反而恢复正常

调查发现,有些患血脂异常症的老人退休后血脂明显下降,甚至恢复正常,且稳定持久。这是因为他们脱离了紧张的工作环境。大量事实证明,长期紧张、忧虑及工作上的紧迫感均影响血脂代谢,争吵、激动、悲伤均可促使甘油三酯升高,使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据动物实验观察,对已患血脂异常的动物每天给予抚摸及安慰,其动脉粥样硬化范围均明显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