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运动降糖
1.糖尿病的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患者在医生或糖尿病专科护士的指导下,每天进行一定强度,持续一定时间且坚持1个月以上的运动治疗方法,是糖尿病患者不可缺少的基础治疗之一。一些轻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用药物,仅靠运动疗法配合饮食治疗即可使病情得到良好控制。
运动疗法还是预防糖尿病的有力措施。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以及寿命的延长都非常有益,故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糖尿病患者体力活动要注意哪些问题
体力活动在2型糖尿病的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运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可以改善血糖控制,有利于减轻体重。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坚持规律的运动12~14年,就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糖尿病患者体力活动要注意下列问题:
①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min。
②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高尔夫球和园艺活动。
③较强体力活动为舞蹈、有氧健身、慢跑、游泳、上坡骑车。
④每周最好进行2次肌肉运动,如举重训练,训练时阻力为轻或中度。
⑤运动项目要和病人的年龄、病情及体质相适应。
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有益的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⑦活动量大或运动激烈时,建议糖尿病病人调整食物及药物,以免发生低血糖。
3.运动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运动时所需能量,需要消耗血液中葡萄糖来提供。运动可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转化成能量,从而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2)有利于提高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运动时葡萄糖进入肌细胞内需要的胰岛素量较少,大约是休息状态时的20%,另外运动可促使胰岛素和受体结合力增强,使胰岛素作用加强,而使血糖下降。故对于肥胖或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而言,自我运动疗法尤为重要。
(3)有利于改善脂类代谢。运动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易引起冠心病的有害成分,从而防止动脉硬化,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
(4)有利于防治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疾病或并发症。因运动可使心肺功能得到锻炼,并可调整神经及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强身健体,故对糖尿病并发症会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控制作用。
(5)有利于减肥。运动可增加能量消耗,减少体重,并使肌肉组织的蛋白结构得以保持,使肌肉变得饱满结实。
(6)有利于调整患者的情绪,减轻精神压力,缓解疲劳,消除精神因素对糖尿病的不利影响。
(7)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8)可增强血管弹性,防治糖尿病性高血压。
(9)增加关节灵活性,增加骨骼矿物质的含量,防止骨质疏松。
(10)有利于增加循环血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抗凝血因子的活性,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从而起到预防动脉硬化、防止淤血或血栓形成的作用。
(11)规律的运动尚可延长1型糖尿病患者的“蜜月期”,改善糖耐量,并可减少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发病。
4.运动疗法的副作用及避免方法
运动疗法有哪些副作用有以下9个方面:
①尿蛋白增加,使糖尿病肾病加重。
②运动中出现血压过高,运动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③使原有的缺血性心脏病加重,引起心功能不全或心律紊乱。
④视网膜出血,加速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进展。
⑤使足部溃疡加重,退行性关节病变加重。
⑥出现尿酮体。
⑦与神经病变有关的其他损伤进展。
⑧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者可出现低血糖。
⑨胰岛素严重缺乏的病人,过量活动时儿茶酚胺、皮质醇、胰升血糖素及生长激素的增高较正常人多,易诱发高血糖及酮症酸中毒。
为了避免运动的副作用,首先应重视运动适应症的选择,同时还应掌握合适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应限于有氧代谢的不太剧烈的运动。
5.哪些糖尿病患者适合运动
①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
②空腹血糖为16.7mmol/L(300mg/dL)以下的非肥胖者。
③病情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
④有某些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应根据具体病情,采用散步等小运动量方式。
⑤妊娠糖尿病可适量活动。
⑥特殊类型糖尿病须在医生或糖尿病专科护士的指导下运动。
6.糖尿病患者在哪些情况下不宜运动
(1)有各种急性并发症。
如急性感染、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综合征等。
(2)有严重的慢性并发症。
如眼底出血急性期、糖尿病肾病中晚期、严重肝损害、高血压控制不良、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性脑病、严重神经病变及足部溃疡等。
(3)重型糖尿病清晨未注射胰岛素者。
因清晨人体内胰岛素很少,活动时易出现酮症。
(4)注射胰岛素后未进食者。
此时运动易出现低血糖。
(5)注射胰岛素者,胰岛素作用最强时段。
短效胰岛素注射后4h左右,中效胰岛素注射后7~9h,长效胰岛素注射后12h左右。如此时需运动,则应适当加餐,以防低血糖发生。
(6)无安全保障的情况。
如并发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心肺功能不全及有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等。
(7)极度疲劳。
(8)血糖很不稳定或空腹血糖在16.7mmol/L(300mg/dL)以上者。
(9)胰岛细胞功能衰竭,血糖极度波动、难于控制的糖尿病患者。
(10)1型糖尿病病情不稳定,有低血糖危险者。
(11)腹泻、呕吐或禁食期间。
7.糖尿病患者运动前的准备
(1)全面体检。
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心功能、足背动脉搏动、关节功能和神经系统等有关检查,以排除运动禁忌,定出与病情相适应的运动方案。
(2)运动咨询。
去糖尿病门诊,与专科医生或护士共同讨论目前的病情是否适合运动,运动量多大,哪种运动更合适,运动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等。
(3)选择舒适的鞋和袜。
鞋的密闭性、透气性都要好,大小要合脚,鞋底要柔软。袜子适当厚些,不要穿尼龙袜、化纤袜,要选用舒适的棉袜。
(4)选择运动场地。
应选择地面平整、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地方,避免在车流拥挤的道路上运动。
(5)最好结伴运动。
(6)准备好糖尿病患者急救卡。
(7)早餐前运动,最好先查一下末梢血糖。
空腹血糖在6.1mmol/L(110mg/dl)以上,即可进行锻练,如低于6.1mmol/L,则应进食少量食物后再去运动。
(8)具备识别和处理低血糖的常识,最好对糖尿病酮症也有一定的了解。
(9)如在餐前或餐后进行运动,可减少就餐时的普通胰岛素用量。
8.糖尿病急救卡
糖尿病急救卡是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的卡片,分A、B两面:
9.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要随身携带食物
运动时人体会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而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调节功能较差,若运动量过大或空腹运动,易出现低血糖反应。运动时患者会感到强烈的饥饿、心慌、出冷汗,甚至头昏眼花等,如不及时补充食物,就会导致低血糖昏迷或由于低血糖而引起反跳性高血糖。故运动时要随身携带食物,如出现低血糖反应,应及时补充营养。
10.餐后多长时间运动最好
因空腹运动易发生低血糖,餐后立即运动会影响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而餐后60~90min,血糖相对较高,此时运动则不易出现低血糖。所以餐后60~90min运动最好。
11.运动后要注意什么
①注意仔细检查双脚,若发现感染、红肿、青紫、水泡及血泡等,及时处理,停止运动,并坚持每天用温水泡脚(脚上有伤口或破溃者除外)。
②最好运动后能测一次血糖,与运动前做一比较,以作为调整运动量的依据。
12.卧床糖尿病患者同样需要运动
卧床糖尿病患者也需要运动,除运动本身的益处外,更重要的是使患者生活充实,增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渴望,并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运动形式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前者指患者主动活动肢体,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及代谢,后者指由他人辅助完成,是对主动运动不足的必要补充。
13.不同类型的散步方式适合于哪些患者
(1)缓步。
指每min60~70步。适合于60岁以上患者,对血糖不稳定者也很有益处。
(2)快步。
指每min120步左右。适合于60岁以下、病情较轻、体型肥胖、全身情况良好的患者。对工作单位离家只有1~2km的患者来说,每日上下班可轻松地快步行走。血糖不稳定者应在缓步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快步,切忌一开始就采用此法。
(3)疾步。
指每min150步以上,消耗能量较大,适合于身体健康、血糖波动不明显者。一般应在快步锻炼后再行疾步。
(4)自由步(又称逍遥行)。
散步时完全随意,走走停停,时快时慢,有同行者则边走边谈。这种方式对各种糖尿病患者均适合。可使人感到轻松自如、精神愉快。
14.糖尿病患者旅游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随身带药,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
②按时进餐,坚持饮食控制。
③随身带食物和糖尿病急救卡。
④保证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⑤多喝水。
⑥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或感染。
⑦旅游回来后及时到医院作必要的复查。
15.糖尿病患者长途旅游要注意的细节
①旅游前应全面查体,确信没有急性并发症,且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②请医生详细记录病情,让随行亲友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名称和用法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③根据旅途用餐情况,选择适合糖尿病的食物。
④若两地时差较大,应事先请教医生,根据时差计算好用药时间。
⑤注射胰岛素者,带足注射器及酒精棉球,同时预备2份药物,放到2个不同的包内,以防遗失。
⑥备好合适的鞋袜。
16.糖尿病患者应正确处理运动和休息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运动疗法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充分的休息。每天中午休息30min,就会精神焕发,工作效率也会提高。有位糖尿病专家说过:糖尿病人应该休息,不该使自己过于疲劳,每天应该有9h的睡眠时间或更多。时时作些短暂的休息和松弛,对于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应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劳逸适度,使生活协调有序、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