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一 概述

1.什么是血糖

血糖是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其中一部分供给人体所需能量,其余以肝糖原形式在肝脏中储存起来,在机体需要时再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维持血糖水平。正常人血糖处于动态平衡中,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正常水平的血糖,对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2.正常人的血糖值

正常人的血糖值是相对稳定的,也随着进食、精神、应激等因素而波动。正常空腹血糖为3.4~6.1mmol/L,餐后2h血糖不超过7.8mmol/L。

3.高血糖对人体的危害

高血糖一直被认为是产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越长,其并发症越易发生。高血糖对人体有如下危害:

①可导致B细胞功能损害,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②致使葡萄糖利用障碍,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速,表现消瘦、体重下降、易合并各种感染。

③引起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表现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微血管病变表现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神经病变。

4.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难以根治,且需终身治疗。

5.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的最新诊断标准为:

(1)糖尿病。

①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126mg/dL)。

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h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200mg/dL)。

③随机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200mg/dL)。

若符合以上3个条件中的1项,且在另一日重复试验证明本次检查无误,就可诊断为糖尿病。

(2)糖耐量受损。

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126mg/dL),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h血糖大于或等于7.8mmol/L(140mg/dL)并且小于11.1mmol/L(200mg/dL)者。

(3)空腹血糖受损。

空腹血糖大于6.1mmol/L(110mg/dL)且小于7.0mmol/L(126mg/dL),而餐后2h血糖小于7.8mmol/L(140mg/dL)者。

6.糖尿病的分类

1999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正式通知各会员国,提出了一个反映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糖尿病分类:

(1)原发性糖尿病。

①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被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如免疫介导性的及特发性的。

②2型糖尿病:其发病过程可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相对胰岛素不足,到胰岛素明显缺乏伴胰岛素抵抗。

(2)继发性糖尿病。

①B细胞功能遗传缺陷。

②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

③外分泌胰腺疾病。

④内分泌疾病。

⑤药物或化学因素诱发。

⑥感染。

⑦免疫介导性糖尿病的少见形式。

⑧伴有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

(3)妊娠期糖尿病。

在妊娠期间发现的糖尿病。

(4)其他类型。

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受损不作为一种分型,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可认为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

7.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糖尿病人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摄入的葡萄糖不能有效地被组织氧化利用,出现高血糖,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症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称之为“三多一少”。2型糖尿病症状大多不典型,特别是老年糖尿病人可以无症状,而往往出现急、慢性并发症或在查体化验后才发现糖尿病。

8.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怎样发生的

(1)多食。

即便血液中有大量的葡萄糖,在没有胰岛素或胰岛素不够的情况下,机体仍然不能利用葡萄糖获得能量,结果细胞处于饥饿状态,导致饥饿多食。

(2)多尿。

在血糖浓度很高的情况下,细胞中的水分就会向血液转移,葡萄糖渗漏到尿液中时,也会带走大量水分,导致多尿。

(3)多饮。

细胞失水和多尿又导致烦渴。

(4)体重减少。

由于糖代谢失常,引起能量供应不足,促进脂肪大量分解,导致体重减少。

9.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缺陷、作用缺陷或二者兼而有之,引起糖、脂肪及蛋白质等代谢紊乱的疾病。从长远来看,对人体危害很大,有人也称糖尿病是“秋后算帐”。糖尿病的代谢紊乱非常广泛,对人体危害极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糖代谢紊乱。

因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自身的胰岛素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导致肌肉、脂肪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而肝糖原分解及异生增多,使体内血糖升高,尿糖增加,血浆渗透压增高,发生乳酸性酸中毒。

(2)脂肪代谢紊乱。

糖尿病的脂肪代谢紊乱主要是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增加,发生血脂异常,导致动脉血管硬化,出现高酮血症,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蛋白质代谢紊乱。

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患者往往消瘦、疲乏、易发生各种感染,小儿可影响生长发育,抵抗力下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下降,易发生多种感染性疾病。

(4)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可分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小血管病变可分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

(5)其他病变。

如继发感染、白内障、青光眼、脂肪肝、胆结石、周围神经损害等。

10.糖尿病的病因

糖尿病类型不同,病因也就不同。

(1)1型糖尿病病因。

①遗传易感性。糖尿病内因中,遗传因素是肯定的,1型糖尿病人的父母患病率为11%,三代直系亲属中遗传率为6%。

②自身免疫性。临床发现1型糖尿病有两个自身免疫特征(胰小岛炎和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包括胰岛细胞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抗体等,并常伴有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③病毒感染与环境因素。包括感染、毒物、饮食因素及化学物质的摄入等。

(2)2型糖尿病病因。

①遗传易感性(内因)。现已发现,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及家族聚集性,2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患病率高于非2型糖尿病人的亲属,其中病人同胞的患病率也高于病人的子女。

②环境因素(外因)。

一是年龄因素:40岁以上患病率明显升高。

二是营养因素:总能量摄入过多,体重超重或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尤其腹型肥胖常常是2型糖尿病的伴随和前导因素。

三是体力活动:运动量缺乏会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展。

四是其他因素:如胎儿发育不良、应激、外伤、烧伤、寒冷等。

11.糖尿病与年龄有关

糖尿病与年龄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1型糖尿病,小于6个月很少发病,9个月后开始升高,12~14岁发病率最高。2型糖尿病除与种族差异、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外,与年龄也密切相关。全国调查显示,2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3%~3.2%,在一些发达大城市如北京、南京、大庆等,患病率已达3.5%~4.5%。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高发年龄在50岁以上,50~59岁患病率约为7%,60岁以上达10%。多项资料表明,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87%。所以糖尿病患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

12.肥胖者易患糖尿病

肥胖是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肥胖是许多疾病如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胆囊炎、胆结石等发病的基础。大约有80%的肥胖成人伴有上述一种疾病,40%的肥胖成人伴有上述两种以上疾病。肥胖是糖尿病极为重要的危险因素。1994年全国糖尿病协作组报告,体重指数每增加1,可使糖尿病发病危险增加17%,体重指数每增加5,可使糖尿病发病危险增加85%。肥胖出现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发生糖尿病机会就越多。长期的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造成胰岛素抵抗,加重了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的负担,因为这些人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相对稳定,使其不致过度升高,久而久之,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甚至缺乏,不能阻止血糖升高而发生临床糖尿病。

13.导致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的原因

糖尿病患病率的急剧增加可能有多种原因:

(1)遗传因素。

中国人可能为糖尿病的易感人群,富裕国家华人患病率在10%以上,明显高于当地的白种人,提示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2)环境因素。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引起膳食结构改变,膳食中热量、蛋白质、脂肪的来源从以植物为主转向以动物为主,总热量过剩,同时生活方式不健康、不科学,包括对糖尿病的无知、热量摄取过多和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肥胖。

(3)社会老龄化。

我国男性预期寿命已达71岁,女性达74岁,而2型糖尿病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14.2型糖尿病是代谢综合征“冰山”一角

有人将代谢综合征比喻为一座巨大的冰山,这座冰山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比如腹型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而糖尿病只是这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4个“凶手”,它们个个都能独立致病。从流行病学观点看,每个凶手都能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倍增,而几个凶手联合,其危害性呈相乘关系,即2个凶手联合,危害为4倍,3个凶手联合,危害为9倍,4个则为16倍。多方研究指出,健康是可以量化的,死亡是可以预测的。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能只控制血糖,更要控制腰围、血脂、血压等,这样才能延缓或避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15.怎样才能早期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对预防各种并发症极为重要。要早期发现糖尿病,以下情况必须注意:

①年龄在40岁以上,身体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或只有“三多一少”中的1~2项者。

③不明原因的消瘦,尤其是老年食量较好者。

④反复的尿路、胆道、肺部、皮肤感染等。

⑤有四肢麻木、疼痛、瘙痒等周围神经症状者。

⑥年龄在40岁以上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者。

⑦男性阳痿、性功能减退,女性闭经或月经紊乱者。

⑧过早出现双眼视力下降、白内障、眼底出血者。

⑨有生产巨大婴儿(体重大于4kg)史或有多次流产、死胎、死产史者。

⑩有慢性胰腺炎、肝炎、肝硬化、外伤史及胰腺手术史者。

因其他疾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强的松等)者。

凡发现以上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化验血糖、尿糖,以便早期诊断糖尿病。

16.哪些情况下暂时不能诊断糖尿病

就临床诊断而言,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高血糖病史,就不能以此诊断为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再复查确诊。

17.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特点

2型糖尿病是由于一组胰岛素依赖性组织(主要是肝、骨骼肌等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生物学效应减弱(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缺陷而形成的,以空腹及餐后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病因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特点为发病率高,占糖尿病人总数的90%。起病缓慢,多在35岁以后发病,肥胖多见,“三多一少”症状常不明显。

18.“由穷变富”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太平洋上有个岛国——瑙鲁,是一个暴富起来的穷国。原来是个刀耕火种的土著人居住的荒岛,生活水平低,人人骨瘦如柴,没有一个人得糖尿病。后来发现这里地下有数十米厚的鸟粪,鸟粪是很好的钾肥和磷肥,从此这个岛国靠卖鸟粪发了财,人们不再勤耕苦作,便能过上十分富足的生活。于是他们的肚子很快大了起来,糖尿病患病率在30年内上升到40%。所以,由穷变富的农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能量摄入也突然升高,劳动强度陡然下降,多余的能量变成腹部脂肪储存起来,此时最容易患糖尿病。

19.糖尿病是“富贵病”,并非是生活条件好才得

糖尿病是“富贵病”,但不完全是因为生活条件好才得的。美国的经验证明,与黑人相比,白人钱多,生活条件好,但是白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明显比黑人少,寿命也长。这是因为白人大多受到较好的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卫生知识、自我保健意识强。也就是说,生活条件越好,“富贵病”越来越多,绝不完全是因为物质丰富了,而是因为营养保健知识没学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没有建立。

20.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就像“上了膛的子弹”

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就像“上了膛的子弹”,而不良生活方式就像“扣扳机”。人们无法选择父母,无法改变遗传基因,但是否“扣扳机”却完全靠自己。人们完全可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扣“扳机”,这样,“子弹”即使上膛也无法射出,就不会得糖尿病。

21.糖尿病与遗传有关,为什么兄弟姐妹中有的得了而有的没得

糖尿病患者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易感基因遗传(又叫糖尿病的易感性)。糖尿病易感者,经不良生活习惯的诱发,便可发生糖尿病。兄弟姐妹虽然都是糖尿病的易感者,但有的生活习惯良好,就不会诱发糖尿病,而有的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经常食用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等食物而活动又很少,就很容易患糖尿病。

22.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人往往血糖增高,但在治疗不当、继发感染、进食过少等情况下常可发生低血糖。一般认为,血糖值低于2.8mmol/L(50mg/dL)时为低血糖。常见病因或诱因有以下几种:

①胰岛素剂量过大。

②服用某些降糖药,如优降糖、达美康等作用强、代谢慢、剂量大的降糖药。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后,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

③运动量过大。

④服用影响血糖的药物,如磺胺类药、心得安、保泰松等药物。

⑤肝、肾功能不全时,对胰岛素或降糖药的灭活排泄功能降低,尤其是老年糖尿病人。

23.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怎样纠正

血糖值低于2.8mmol/L(50mg/dL)时为低血糖。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应用胰岛素,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胰岛素剂量,同时监测血糖。

②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口服降糖药,不可擅自滥用。

③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人慎用格列本脲、消渴丸等药物。

④按时进餐,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应及时进餐,空腹不应饮酒。

⑤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消瘦糖尿病人在空腹时不宜剧烈运动。

⑥随身携带糖果或含糖饮料。

治疗低血糖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①神志清醒的早期低血糖患者,应立即吃几块糖果、饼干或饮含糖饮料。

②可将蜂蜜或糖果胶涂在神志不清患者的牙龈和口腔黏膜上,同时尽快送医院抢救。

③经以上处理仍昏迷不醒者,可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60mL,并以10%葡萄糖静脉点滴,使血糖达到正常水平,直至清醒。

24.糖尿病人要保持心情愉快

人体血糖水平的变化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如进食、紧张、感冒、发热、生气、失眠都会使血糖上升。精神因素对血糖很重要,有个糖尿病人,在开车时,突然看见前面有个东西,急刹车,马上就口干舌燥。而此患者平时每当情绪紧张、感到口干舌燥时,一测血糖,往往很高。还有个糖尿病人因女婿不给外孙洗尿布,就跟女婿大吵一架,结果血糖陡升。这是因为生气或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所致。所以糖尿病人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

25.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减肥

2型糖尿病往往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过高,造成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而诱发患病的。当体内蓄积的脂肪达到“饱和”时,脂肪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越来越低,以致胰岛素的两个功能即血糖转化为脂肪的功能和血糖转化为能量的功能受到限制。

为了保持血糖平稳,胰岛细胞就要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所以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不高,但胰岛素水平增高。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糖就会升高,而胰岛素水平将会下降。若患者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能量食物,其胰岛细胞可能会因长期超负荷分泌胰岛素而提前衰竭,这时就要靠每天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能量,减少体内脂肪,使体重降至正常。

26.糖原在体内不能贮存过多的原因

这是因为糖原会“抓住”大量的水,结果使糖原臃肿,重量增加,所以人体不能贮存足够的糖原来提供长时间需要的能量。而脂肪在无水的情况下被压缩得很紧,并且可以利用很小的空间贮存更多的能量。对于一个身体健康、体重正常的人来说,平时身体中所含脂肪具有足够的能量,使他能够跑完马拉松全程。

27.血糖像“煤”,胰岛素像“铁锹”,细胞像“火炉”

肥胖的糖尿病人不但血糖异常升高,而且分泌的胰岛素水平还要高于没有糖尿病的人。为什么高分泌量的胰岛素,不能把高血糖降低呢?因为血糖像“煤”,胰岛素像“铁锹”,而细胞像“火炉”。只有“铁锹”将“煤”装进“火炉”里,“火炉”才能正常燃烧,“煤”才不会一直堆积如山。也就是说,当胰岛素出现问题,不能将血糖运往细胞的时候,血糖就会居高不下,细胞也得不到能量。所以糖尿病人血糖很高但还是很饥饿,这是因为他的细胞在饥饿,并不是他的血糖低。

肥胖者,尤其是腹部肥胖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既然比正常人血胰岛素水平还高,为什么血糖还是高呢?那是因为他的“铁锹”有了缺陷,不能有效地将“煤”运到“火炉”里,这时只有多加一些“铁锹”才能完成任务。也就是说,肥胖者胰岛素已经贬值了,只有再让胰岛B细胞多分泌胰岛素来救援,否则血糖降不下来。这种救援活动时间长了,胰岛B细胞就累了,再也分泌不出那么多的胰岛素,就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糖尿病患者初期胰岛素功能尚好,后期就分泌不足,只有靠注射胰岛素来维持了。

28.肝糖原“大公无私”,肌糖原“自私自利”

血糖在一餐之后就会上升,此时胰腺释放胰岛素让身体组织吸收过多的葡萄糖,肌肉和肝脏用这些多余的葡萄糖合成糖原。肌肉含有人体内2/3的糖原,并只作己用。肝脏存有其余1/3的糖原,在血糖供应不足时用来补充血糖,供给大脑和其他组织。总之,糖原是身体贮存葡萄糖的形式。肝糖原贮存于肝脏中,供全身利用;而肌糖原贮存于肌肉中,只供自己使用。所以说,肝糖原“大公无私”,肌糖原“自私自利”。

29.正常生理状态下胰岛素的分泌形式

正常生理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2种形式:

(1)基础分泌。

即为维持基础状况下血糖的平衡,胰岛B细胞脉冲式24h微量分泌的胰岛素。

(2)胰岛B细胞的激发分泌。

正常人的B细胞受到葡萄糖负荷刺激呈双相式胰岛素分泌,即分2个时相:

①第一时相为快速分泌相,胰岛素分泌表现在B细胞受到葡萄糖刺激后1min开始,3~5min时达峰值,持续约10min。其特点是胰岛素水平快速上升后急速下降,呈现一个尖锐的波形。

②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是在葡萄糖刺激后10~20min开始,持续约1h,使升高的血糖恢复正常。

正常人进餐后呈现类似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的早期胰岛素分泌,表现为进餐后30min呈现的胰岛素分泌高峰。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虽然短暂,但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能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减少肝糖输出,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脂肪分解和游离脂肪酸释放,从而抑制进餐后血糖过度升高及后期血浆胰岛素持续升高,这样就避免了下一顿餐前的低血糖。

B细胞内存在2个胰岛素释放池。一个是由先合成的胰岛素组成的即刻释放池,在第一时相排出。另一个是由新合成的胰岛素、少量胰岛素原及贮存胰岛素组成的继续释放池,在第二时相分泌。

30.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分泌形式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形式与正常生理状态下的不同。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常增高或正常或减少,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减弱。口服葡萄糖后30~60min血浆胰岛素水平仍低于正常,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消失。60min以后才开始上升,2~3h达高峰,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延迟。患者在口服葡萄糖3~5h后血糖浓度虽已下降,而胰岛素分泌却处于高水平,故能引起低血糖反应。胰岛素分泌反应迟缓及高胰岛素血症

多见于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分泌量虽多,仍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因而胰岛素相对不足。

31.糖尿病一级医疗花费是“无本万利”

糖尿病一级医疗花费,是指预防糖尿病发生所投入的费用。一级医疗花费的特点是“无本万利”,几乎不要任何经济投入,仅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控制腰围、注意饮食、加强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就可以减少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这对糖尿病患者的子女而言,尤其可以防患于未然。我们一定要注意一级预防,避免“花钱致病,花钱治病”的恶性循环。

32.糖尿病二级医疗花费是“本大利丰”

糖尿病二级医疗花费,是指糖尿病患者用于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发生的所有医疗花费,包括长期控制血糖的检验和药物费用。按省级医院水平,中等程度的糖代谢紊乱患者每月随诊1次计算,年花费下限为500元,上限为7000元,月平均费用300元以上。如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微量白蛋白尿,相应增加1/3~1/2的费用。这种医疗消费,多数病人是能够支付的。糖尿病二级花费的特点是成本与效益比值较小,即糖尿病患者的正规治疗会减少对并发症治疗的投入,并减少因过早丧失劳动力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加大二级医疗花费的投入。

33.糖尿病三级医疗花费是“血本无归”

糖尿病三级医疗花费,指治疗各种晚期并发症所支付的费用以及因并发症造成严重残疾(如失明、截肢等)的额外经济付出,但治疗效果往往还不能令人满意。比如治疗糖尿病足平均费用在2万元以上,有时还不能避免截肢(趾)的厄运,糖尿病肾病透析年花费5万元以上。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抢救,一般均超过万元,且给存活的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脏器功能改变,体力活动严重受限,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再加上家庭成员放弃工作或减少工作量去照顾病人及病人本人因患病而减少的经济收入,糖尿病晚期并发症治疗的费用是相当昂贵的,对一般收入家庭来讲,可谓倾家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