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养结合发展历史

二、中国医养结合发展历史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迈进,中国经济也在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进步,使得疾病死亡率逐年下降,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保障制度也由最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负责、单位包办、板块分割、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缺乏效率的国家一一单位保障制,逐步演化成政府主导、责任共担、合理保障、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挑战总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的增长一直在持续。到2015年,老龄化水平已经达到16.1%。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超出30%。根据联合国对进入老龄化的指数标准计算,我国将步入超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总数的急剧增长,使得高龄化的步伐日益加深,老年病出现的概率增大,慢性老年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多,患病、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照料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存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模式,医养分离、有养无医是这些养老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医养机构互相独立,服务内容没有交集,所以患病老年人不得不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来回周转,既要承担可能导致的耽误治疗、病情加重的风险,又增加了家属的负担。医养分离也加剧了医院床位的供需矛盾,需要住院的病人没有床位,而可以出院接受护理照料的患者却常常“压床”。医养分离、医疗条件不足、医疗服务水平普遍不高,导致老年人在晚年享有的医疗护理服务严重缺乏,人们对于能同时享有医养服务的需求不断攀升。

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促使老年人由被动地接受国家养老保障,转变为主动积极地寻求更高水平的养老服务模式。这种主动养老意识的产生,激发了社会对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亟待催发。如今社会少子化趋势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功能弱化;女性更多地进入劳动力市场等原因,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现有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老年人医疗照护需求的增加,使得医养结合的服务形式成为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根据国务院2016年11月下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我国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医药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基本适应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这将有效地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就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健康养老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这就决定了养老服务体系也将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必须依靠各类主体的参与和多方资源的投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模式将共同发展。作为医疗保健服务和养老照料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医养结合能够有效整合现有医疗和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生活照护、医疗保健康复、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等服务,涵盖生活保障、精神心理、价值实现,体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更为重要的是,在老年人日常生活、医疗需求、慢性病管理、康复锻炼、健康体检及临终关怀服务中实现一站式服务。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机构养老。在养老机构中提供常见疾病的基本诊断与治疗、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检查与健康咨询、康复保健及临终关怀服务,或者在医疗机构中增加生活照料、精神心理辅导、老年文化等服务,以及将医院转型为护理院等。医院与养老机构的这种合作,有利于医院资深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整合、服务效率的提高,也适应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近年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地区越来越多,党和政府及社会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探究越来越深入和广阔,医养结合的服务形式逐渐扩展。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借助地区的力量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趋势明显。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服务是以政府和社会为主体,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顾、家务服务、健康检查、康复保健、心理咨询和精神支持等专业化服务的一种养老服务形式。在老龄化加深、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背景下,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形式的兴起,既是对传统居家养老的继承、创新和补充,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增加生活幸福感、促进家庭和谐的重要举措,还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

医养结合的产生,无论是在保障对象还是在服务内容方面,都是在扩大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增加生活满意度、获得人格尊重上的一种大跨步,是一种社会福利的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