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息集成平台

二、信息集成平台

信息集成平台积极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建设,使医养结合有技术助力,打造以数据共享为特征的区域卫生信息集成平台,同时提供与公共卫生行业相关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通过完善接入接口和中间件定义规范,提高系统互操作性,形成支持异构信息融合、建模以及协同的架构,实现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共享交换,对多源信息的冗余、互补对数据进行融合及应用研究,助力“智慧养老”。

(一)国家、省、市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在国家、省、市三级卫生信息平台架构中,越到下层,业务能力越强,越到上层,管理及协调功能越强,如图12-3所示。

图12-3 三级卫生信息平台架构示意

国家级卫生信息平台,服务于国家卫生管理、健康评价、绩效考核、行业监管和政策制定等,访问省级平台,实现跨省区域信息共享,并支持跨省的行业协同。其主要进行整体卫生信息网络规划和设计,统筹全国统一的管理、控制和通信的网络协议和标准,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独立分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省级卫生信息平台,服务于管理决策和社会需求,访问市级平台,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并支持跨市的业务协同。其对上是构成全国卫生信息资源平台体系的关键节点,是国家级卫生信息平台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和展示任务的数据来源;对下是调度省内各级平台协同工作的核心数据交换平台,横向与其他省级平台对接,以及集中进行全程健康档案服务,包括统一维护和管理全省健康档案索引库。

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服务于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居民和患者需求,是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服务平台。其具备省级平台的协调和管理功能,是所辖区域范围内数据交换、数据整合和统计分析的平台,同时提供辖区内健康档案建档、管理、绩效考核服务,实现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为居民提供双向转诊、一卡通等服务。

(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集成平台框架

卫生信息集成平台将分布在医疗机构、社区、公共卫生机构内的区域内居民的健康信息进行交换整合,从而实现市民在各医疗机构间(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中心之间,社区中心与社区中心之间)诊疗资料的全面共享和交换,提高医疗卫生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图12-4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相关系统的关联图

图12-4展示了区域卫生信息集成平台实施框架图。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是区域卫生资源信息中心的两大支柱,前者收集了来自社区的健康管理信息,后者整合了来自医院的诊疗信息。以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数据,构建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的数据交换平台,部署4个区域信息系统,即区域医院信息系统(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rHIS)、区域检验信息系统(regional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rLIS)、区域医学影像归档和传输系统(regional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rPACS)、区域电子病历(regional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rEMR),整合疾病控制、血液、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信息,与公安、医保、计生委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区域卫生信息集成平台对外提供城乡社区和医院的双向转诊、“医疗一卡通”、远程诊疗和个人健康信息管理门户等综合性服务,对内提供宏观决策和疾病监测、预警等应用系统。同时,这些EHR相关系统和服务都要遵守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并强调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

(三)境外医养数据融合

从临床数据交换的范围来说,基于发展阶段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大部分临床数据交换实践发生在单一区域内,还比较少见在国家层面上形成医疗数据交换网络的。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型跨国活动不断增多,国际人口流动速度加快、活动范围增大。在大量的人员流动过程中,患病就诊不可避免,尤其是老年人的就诊需求更为强烈,如何保障其在境内外能够获得同等的就诊体验,对现有的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新考验。同时随着国际远程医疗建设的不断推进,医疗信息交换的需求已经不局限于单一区域,而向跨地域乃至全球范围快速发展,不同国家间的医疗信息交换已经成为重要需求和发展趋势。

国际临床数据交换作为当前最高层次的医疗健康信息交换网络,不同于国内或区域内的临床数据交换,其在技术上除了需要克服通信、标准、互操作性等问题之外,还需要适应不同的医疗健康工作流程,转换医疗记录格式,建立跨国的超级目录服务,以及对不同国家的语言进行翻译以适应目标用户的阅读需求。除此之外,国际临床数据交换还需要考虑专有医学术语差异、健康数据安全性、隐私保护差异、医疗保险支付差异、法律因素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