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养结合的不足

三、中国医养结合的不足

(一)医养结合总体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医养结合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结构单一。我国医养结合模式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无法契合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大多数养老机构主要是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较少提供医疗服务。很多养老机构既无内设医务室,也缺少与周边医疗机构的合作。瘫痪卧床或痴呆的老年人是最需要养老服务的群体。但由于养老机构难以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所以基本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受到欢迎,失能、失智等生活存在困难的老年人却遭到拒绝。一些大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忽视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和日常体检等工作,而一些小型的医养结合机构只能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

中高端医养结合市场份额小,知名品牌少,产业带动作用还不大。传统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筹资机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由于刚刚起步,并没有形成稳定的筹资来源,社会力量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二)医养结合资源分布不平衡,供求矛盾仍然突出

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贫富差距加大,低收入者及弱势群体本身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生活缺乏保障,而医养结合过程中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更使“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发展社会医疗保险来解决低收入者及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是世界上共同认证的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也是社会医疗保险的使命,更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随着医疗费用的攀升,满足这种要求也更加迫切。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呈现未富先老的人口环境。而我国经济的发展却没有跟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受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东高西低”的地区性不平衡现象非常明显,地区差异显著。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同时,由于大量农村年青人口进入城市寻求发展,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加快,某些地区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相对速度已超过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独有特征。

不同地区因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建立了不同的农村医疗保障模式。现在我国农村地区实行全民医疗保险或全面恢复合作医疗制度的条件尚且不健全。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应兼顾公平和效率,找出其中的平衡点,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混合型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经济发达地区要建立保障水平高、筹资主体多元化、覆盖率高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着重搞好大病统筹的建设。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农村及城市郊区等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富裕地区,应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及服务网络,逐步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早日实现农村和城镇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整合,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制度储备。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倾斜,吸收传统医疗保障制度的优点,完善和发展医养结合服务。

(三)医养结合产业体系不完整,产业链偏短

虽然医养结合行业有了公认的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但和行业发展的配套产业链尚且不完善。如何刺激医疗、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医疗器具等行业的发展,形成相关的产业链互动,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医养结合配套行业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助益医养结合市场。

目前来看,医养结合市场还处于摸索阶段。张宏等认为,医养有纵向和横向两个产业链的布局。其中,纵向产业链布局是以机构、社区和居家为链条的一个完整的养老体系。机构养老是以医疗机构为依托的养老服务模式,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以托管现有医院的方式来运作。自建不是投资机构鼓励的方式,因为重资产的运营会摊薄盈利水平,而且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现有的很多比较成熟的闲置的地产和物业,完全可以成为提供养老服务的场地。还有一些盈利水平并不是特别强的医疗机构(比如一些厂矿医院甚至民营医院)可以成为机构养老的一个载体。

(四)医养结合教育体系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相关人才较欠缺

健全的服务保障体系和高素质的专业医务人员是影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和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不仅有利于吸纳优秀的从业人员,建设专业化、规范化护理人才队伍,更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健康养老行业整体发展,保证医养结合服务稳定供给。但目前医养结合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规范化的准入退出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的行业管理法规以及标准的人才培育也十分匮乏。

当前,我国一部分参与医养工作的医务人员在知识结构和更新方面有很大的制约性。一方面,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从业人员匮乏,具有老年保健知识、护理能力的服务人员和健康管理战略性人才储备有限,且缺乏系统、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和人才管理机制,造成整体行业人员供给紧张。另一方面,行业支持环境不利,人员供给断层。由于未建立匹配的从业资格认证、职称评定、薪酬调整机制及政策体系,因此,行业发展环境不稳定,专业人才供给出现功能性失衡和断层。基于此,十分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培训基地,开展人才的教育培养,实行专业人员资格的准入机制。同时,引入大医院进入社区措施,在制订医养相关医护人员从业人员人才培养和培训规划方面就显现了极大的优势性。不但人员可以流动,技术可以交流,而且效率得以提高,资源得以共享。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待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解决社区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解决好社区医疗人才的稳定问题,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双向联诊的优势,真正发挥基础医疗守门人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做好全方位监管、社会组织辅助等工作,重视专业人才的战略培养,建设健康养老服务人员队伍,打造支持性行业发展环境,实现医养结合人力资源的持续供给。一方面,积极引导大专院校开设老年医学、健康护理、医疗社工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相关课程,同时推动高校与医养结合机构签约合作,为健康养老行业发展储备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基层从业人员专业、体系化的技能培训,完善护理知识结构,提升服务水平。此外,建立合理的薪酬调整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严格、规范的从业标准,拓展职业发展路径,吸纳更多具备健康管理经验和专业护理技术的人才进入健康养老行业,促进人才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