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现状
养老服务队伍是保证养老机构正常运行和入住老年人得到高质量服务的关键因素,因此发展养老事业必先发展我国养老服务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老年健康服务需求尤其是护理需求的增加,导致对高层次养老服务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年人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他们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人员数量少、素质低、服务质量差等不足已严重阻碍了养老事业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
2002年,我国正式出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其中将养老服务员列入国家劳动职业资格认证范围。部分省市地区重视养老服务队伍人才建设,如浙江省,近两年来共培训、轮训养老服务管理及护理人员 1.6 万人次,其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有 5000 多人;培训老年志愿者 5万多人次。然而,我国大部分养老护理员基本上没有按此标准执行,没有相应的分级管理要求和规范。养老服务机构配置的养老服务人力远低于民政部门制定的标准。
(一)年龄偏大,收入待遇低
据杜国玮《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010)对北京5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调查发现,年龄在 40岁以上的人员均占 40%以上,比例最高的甚至达到 90%;农业户口人员中占比最大的是“1001~1500 元”,达 50.7%,月平均收入在“1500 元以上”的只占 27.4%。上海市某区2006年年审数据显示,50岁以上者占到了养老服务人员的50.1%。养老护理是一项既细致又繁重的劳动,部分养老护理员年龄偏大、体力不支,难以胜任照护老年人的工作。同时,收入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因素也导致了养老服务队伍人才的大量流失。
(二)学历水平低,年龄偏高
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多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文化素质低、年龄偏高是这部分人突出的特点。上海市某区2006年年审资料显示,在1441名养老机构员工中(包括管理人员),初中及以下学历占70.10%,高中及中专学历占21.00%,本科学历仅为1.18%。养老护理员文化素质低,无法适应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三)持证上岗率低,培训不规范
照顾老年人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我国除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推行了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外,其他省市基本上未实施相关制度。即使是一些推广了持证上岗制度的城市,其持证率也不高。陈卓颐和陈伟然(2009)的《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指出、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持证率为57.14%,其中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持证率仅为43.15%,广州市养老护理员持证率仅为12.00%。一些地方虽然推行了岗前培训制度,但培训不规范,远远达不到培训要求。
(四)人才队伍流失严重
据调查,仅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每年养老护理员流失就高达1/3以上。高流失率使得一些养老机构出现“护工荒”,已影响到养老机构的正常工作,甚至使一些养老机构不敢对护理员实行严格管理。为满足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需求,自1999年以来,我国陆续有10所院校先后开办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每年毕业学生不到800人。虽然有众多机构前来招聘,但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愿意干本行,而留下来的学生也在呈逐年流失的趋势,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