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已然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威胁;我国在1999年便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现如今,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为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的约为1.43亿人,占总人口的10.5%。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将达到3.71亿人,占总人口的3%;到2050年,将达到4.83亿,占总人口的34.1%,届时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中国将迈入超老龄化社会,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对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老年慢性病的增加,使得失智、失能、残疾老年人的医养问题日益突显。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2015)》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龄老年人已达到2500万人,失能老年人已突破4000万人,比2010年的3300万失能老年人出700万人,失能老年人数年均增速约为4%,并且完全失能老年人达到3809万人。如何为失能、失智及残疾老年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需求,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难题。
从现实意义看,医养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为当前我国医疗改革中的公立医院改革提供思路。有利于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缓解“长期住院现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改善“医养分离”的不良影响,同时可有效地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明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标准设置、资格审核及衔接机制的职责分工,从而达到优化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
第二,适应了国际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能有力地推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转型,促使以医养结合的机构形式服务更多的失能或半失能、失智等自理能为较差的老年人,让可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采用医养结合的居家养老模式,尽可能地缓解机构养老中的人群结构性失衡问题。
第三,是政府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产业需求。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保证其晚年享有更高水平的生活,既是家庭需要承担的基本责任,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大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提到,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等。由此可见,医养结合的研究已被提上国家政策日程。通过法律规定促进医养结合的稳步实施,既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进步的奠基石。
第四,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融合。由于家庭结构小型化、少子化及妇女就业率增加等原因,以家庭为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的功能减弱,医养的合理保障可以为这种断裂的家庭关系搭建修复的桥梁。在快节奏的社会,这种亲情尤其难得,这也正符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五,可以分担中青年的家庭照顾负担,缓解生活压力,解除工作的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使有医养结合需求的老年人得到全方位专业性的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举措。尤其在老年人失能或半失能、失智、残疾阶段,为其提供合理的专业性的医养结合服务,解决了因医养不当造成的老年人身心不健康问题以及医疗资源过度不足问题,专业人员提供的服务使老年人能享受到更优质、有效、有尊严的生活。
第六,能协调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和经济发展构成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经济发展,就谈不上社会发展;而如果缺乏整体人口的社会福利改善,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老年人群体本来就是弱势群体。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入,作为更弱势的半失能、失能、失智老年人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幸福感,整个社会福利事业将得到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