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设备的分类及介绍
目前,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如何妥善安置老年人的生活成为当前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因此催化了医疗养老的新模式。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由社会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三种模式构成。
(一)医养管理监护设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慢性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并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给国家和个人带来沉重负担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作为一项关系到广大普通民众身体健康、社会安定的民心工程,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而这些疾病,其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疾病管理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医疗干预和沟通辅助系统,通过改善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详细的医疗保健计划,以循证医学方法为基础,对疾病相关服务(含诊疗)提出各种针对性的建议、策略,来改善病情或延续病情加重,并在临床结果和经济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力争达到不断改善目标人群健康的目的。对慢性病患者,通过早期发现、随访管理和规范化治疗,控制和稳定其病情,预防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命质量。并对高危重点人群进行干预和筛选。对普通人群实施以健康促进为主要策略的干预活动,从而降低人群中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控制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终达到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的总体目标。
慢性病一体化管理是一个多系统、多途径、多方法、全过程参与的可行性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方案。其操作性强,政策性符合率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为人民办实事的卫生服务理念的体现。慢性病一体化管理分为健康自助体检(健康小屋)、常见性普遍性的慢性病干预筛查及非药物物理治疗等几个阶段,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点提供系统的分诊制度和预防及转诊理念;配合公共卫生随访、家庭医生的签约对慢性病人群形成环状管理;响应国家号召,实现“早预防、早发现”,对社区管理区域内的所有健康、亚健康和慢性病人群进行系统的筛查和专业评估并形成综合分析报告。然后做法合理的预防干预性治疗或转诊给上一级医疗单位做法进一步的明确诊断和治疗。这是社区医养结合的管理及实施十分关键的一步。
目前,有代表性的医养管理监护设备介绍如下:
1.动态心电监护系统
动态心电监护系统由动态心电监护仪和远程心电检测平台组成,采用目前最先进的Wi-Fi/3G(WCDMA)/4G数字通讯方式,把采集到的患者心电数据实时传输到远程心电平台,可全天候对远程实时心电数据进行异地监测,并出具24小时动态心电图报告。

图13-1 动态心电监护系统示意图
动态心电监护系统的功能特点包括:①实时连续异地监测;②支持一键主动求助;③多种数据发送模式;④心率异常实时报警。
动态心电监护系统的技术特点:①采用先进的数字通讯技术;②导联实时同步采集。
动态心电监护系统可应用于:①心脏病高危人群的院前早期筛查,心脏病患者的院内实时监测及离院康复定期监测;②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与预警;③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与预警;④急诊、转诊患者的实时监测;⑤远程会诊与医学研究。
分级诊疗远程心电智能监测服务系统,助力大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协同发展;院前协同胸痛急救信息服务系统,无缝衔接120急救体系与各胸痛中心开展救治;院内心电智能监测服务系统,24小时实时监测即时上传心电数据,实现院内资源共享;院外离院患者康复监测指导信息服务系统,专业指导离院患者康复。
2.超声骨密度仪
超声骨密度仪利用先进安全的超声技术,采用国际创新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可提供可靠的骨质信息,可安全、准确地诊断骨质疏松症,客观地评估人群的骨折风险。

图13-2 超声骨密度仪
超声骨密度仪的功能包括:①多个脚踏板可调,减少测定部位误差;②采用亚洲人数据库,得到更为准确的测试结果;③球囊采用特制硅树脂,超声衰减小,使用周期长;④界面简洁,操作简单方便;⑤外置电脑控制;⑥温度补偿系统,自动补偿温度所造成的测量偏差。
超声骨密度仪的技术特点:①采用超声检测,无放射,可多次获周期性检测,安全可靠;采用高灵敏度超声波传感器,自动调整探头测量间距与足部直接接触,减少传感器移动所造成的诊断误差。②内置了跟骨厚度数据库,提供不同厚度的检测对比与分析,大大提高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③油介质传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环境温度引起的误差,大幅度提高测量准确性。④国际标准诊断参数及多参数综合报告显示,提高了诊断精度;多次测量还可形成趋势报告,便于医生分析和诊断。
超声骨密度仪适用于体检中心、功能检查科、内分泌科、妇产科、矫形科、儿科、骨科、康复科和老年医学科等科室,以及医学基础研究、军事、运动和航空天医学等领域中。并适用于以下情况:①成年人骨质疏松诊断及骨折风险评估;②健康、亚健康人群的体检、普查;③病理人群的骨质疏松临床诊断和髋骨骨折预测;④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的疗效检测和评估;⑤跟踪评估某些药物对骨质的影响,及对中长期骨质进行监测。
超声骨密度仪是近年来提倡的骨密度检测设备,也是诊断骨质疏松的一种安全可行的设备。其可用于检测骨矿含量,协助诊断钙营养缺乏等,指导营养干预和治疗。对骨痛患者用超声检查骨密度,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有骨质疏松、骨量减少,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在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中,利用骨密度测量来判断是否有骨质疏松症。
3.无线睡眠呼吸监护仪
利用基于超宽带(Ultra Wideband,UWB)无线生物雷达检测技术,通过非接触、抗干扰、无辐射的方式,精准检测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等呼吸障碍,判断夜间离床、清醒、浅睡眠、深睡眠、快速眼球运动等状态。

图13-3 无线睡眠呼吸监护仪示意图
无线睡眠呼吸监护仪功能特点如下。①院内院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SAHS)筛查,精确统计睡眠呼吸暂停的持续时间、次数、呼吸体动信号、夜间离床、清醒、浅睡眠、深睡眠、快速眼球运动状态。②无干扰检测,多人环境不受干扰,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筛查灵敏度95%以上。③智能生成专业报告,简单易用,通过与设备连接,工作站软件可快速完成管理工作及报告打印。④报告备份与管理,轻松备份各种相关数据报告,方便病情的追踪治疗。⑤功能丰富,具备用户账号登录、多数据管理、睡眠报告查看、检索备份报告等功能。⑥人性化的用户界面,管理员模式查看方便;方式直观显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及睡眠呼吸暂停事件时间、次数、持续时间、氧减指数等指标,呈现一目了然。
无线睡眠呼吸监护仪应用于: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人群的康复管理;②失眠人群的睡眠质量管理;③独居老年人或各类慢性病人群的夜间监护管理。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睡眠时呼吸停止的脑眼障碍,典型症状包括打鼾,白天易困倦,夜间憋醒与窒息,个别严重者可因窒息而死亡。因此,提高对此病的日常监测和尽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对睡眠呼吸的监护是预防和诊治睡眠呼吸障碍的首要步骤。对呼吸频率、呼吸节律等常规项目的检查,能确切反映患者通气状况并指导机械通气治疗和临床用药,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4.公共卫生随访包
公共卫生随访(图13-4)是指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对社区管理区域内的所有健康、亚健康和慢性病人群,以通讯或其他的方式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疾病的筛查,并指导患者康复的一种方法。通过随访,可以提高医院医前及医后服务水平,同时方便医生对患者进行跟踪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也有利于医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医务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图13-4 公共卫生随访包示意图
公共卫生随访包是指通过平板计算机系统将轻便的健康体检仪器整合在一起,方便家庭医生提供上门健康管理服务,并通过蓝牙和4G/WIFI网络实时向后台交互健康信息的工作系统。
公共卫生随访包功能特点:①居民健康信息的档案建立与完善;②健康体检;③慢性病随访管理,居民健康评估与干预;④用药指导,家庭病床远程监护。
公共卫生随访包的技术特点:①设备轻便易带;②符合客观性、重复性、准确性的要求;③支持4G/WIFI,支持在线和离线工作模式;④有强大的软件功能。
公共卫生随访包应用于: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管理;②体检连锁机构——高端客户体检服务;③疗养院——健康管理;④高端家庭健康管理服务。
家庭医生随访包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EHR)建设与动态更新的新途径,能够拓展居民体检服务范围,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新理念,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监测、控制和预防提供全新解决方案,提升了社区医疗服务的品牌价值,使得全新“家庭病房”管理进入到E时代。
(二)可穿戴医养设备
可穿戴技术(wearable technology)是以人(个体)为中心的健康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俞梦孙等提出的健康工程技术模式(SIR模式如图13-5),人(个体)整体状态变量的检测和监测是健康系统工程的基础环节。而可穿戴技术和睡眠状态监测分析系统则是人生命运动基本变量(参数)的连续动态观测核心技术和装备。前者则于清觉态下进行观测;后者则司职于睡眠态。对两者的共同要求是:将因观测而造成的心理、生理负荷降至最低水平——准自然状态。

图13-5 SIR模式示意图
1.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
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作为新一代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其基于力反馈等核心技术,可以精确模拟出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力学场景,有效地将上肢的评估、训练与分析结合于一体,为上肢功能障碍者提供多样有效的目标导向性训练,内设有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四大训练模式,可全面涵盖脑卒中患者各恢复期的上肢康复需求,同时自定义化的训练轨迹设置使功能康复动作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进阶的主动参与训练,刺激大脑功能重组,重塑上肢功能。将训练赋予游戏,有效也促进了患者康复的主动参与性,同时量化的评估与训练系统也使得患者的上肢功能康复治疗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定量化。
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功能特点:①提供多种训练模式,可根据患者实际主动力给予对应助力,充分发挥其主动参与性,快速提升训练效果。②每次训练后,系统自动生成图文并茂的运动报告。在设备的多个方位上内置各类高精度传感器,使整个训练过程有量可循。每次训练后系统自动生成图文并茂的报表,通过高精度传感器,精确地量化每一动作都进行。③沉浸式交互体验,生动的游戏场景,增强训练过程的趣味性;④软件设计秉承大道至简的理念,设计简洁大方,易于上手,符合人机工程。丰富的游戏形式与场景,配合于出色的软件UI界面,可增强训练过程的趣味性与沉浸感。⑤软件界面多元化的游戏场景,视听触多维度的交互反馈,激发使用者全情投入训练,让训练过程不再枯燥无味。⑥独特的示教功能可根据每个使用者不同的情况定制有针对性的运动方式,并可将其保存于系统或云端,供训练时导入使用与共享。⑦通过手移动机器手臂可进行示教,整体过程易于上手,无须掌握专业的机器人编程语言。通过手控制机器手臂,可指定一系列特定的动作轨迹并保存于机器中,达到示范学习与个性化训练的目的。⑧系统可无缝连接各种配件,实现功能扩展。
以往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大多采取康复治疗师一对一手法治疗,人力成本高且耗时费力,治疗效率低,缺乏客观地评估。而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出现将大大提升脑卒中等疾病的康复治疗效率,分担康复治疗师大量的重复性体力工作,多样的训练形式更能有效地促进患者主动参与康复的治疗过程。
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技术特点:①双电机独立驱动,高精度传感器反馈;②多种尺寸规格可选,特别推出儿童版;③痉挛保护,急停按钮,多重安全保护装置。
上肢智能等速训练器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神经系统疾病:因中枢或外周神经损伤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如脑外伤、脑卒中(偏瘫)、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脊髓炎、缺血缺氧性脑病、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截瘫)等;②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因骨关节、肌肉、韧带损伤或退变引起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如上肢或肩关节骨折、肩袖损伤、肩周炎等;③心肺系统疾病:如肩部辅助呼吸肌群弱化,老年人心肺功能低下等。
随着国内机器人技术与康复医学的紧密结合,康复机器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将机器人辅助治疗技术引入神经康复训练中。其因训练强度可靠、客观、无疲劳性等特点,将大幅提升康复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国外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机器人辅助治疗对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研究。目前,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系统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等中医院使用,其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和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增加了患者的康复意愿,提升了整体康复的效果。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康复需求不断扩大的今天,为解决实际临床康复中遇到的难题,机器人技术和康复医学不断深入发展,机器人训练结合虚拟现实、功能性电刺激等新治疗技术的研究已经逐渐在各大医院开展,在康复医学快速发展的大浪潮中,追求更安全、更有效、更专业、更个性化的康复方式,为由脑卒中、脑外伤等神经损伤及其他疾病造成的众多上肢功能障碍者开辟一条新的康复道路!
2.危机模拟训练系统(防老年人跌倒风险)
在现代康复理论中,对患者平衡感觉和精细关节活动度的量化评估占据了重要地位。全身运动反馈实验室为概念,从平衡感觉评估与恢复,四肢及手功能评估与恢复入手,系统性解决各类活动能力受限患者的神经康复、骨康复、老年退行性病变等问题。

图13-6 危机模拟训练系统
危机模式训练系统自动精细测量全身主要关键运动范围和最大活动频率,准确判断机体错误运行位置及形成原因,给予患者“精确、缓慢、分离”的神经康复运动环境,精确判断最有可能摔倒的方向并创造类似场景,提高患者应激反应训练,纠正患者错误运动,提高生活能力,降低摔倒风险(图13-6)。
危机模拟训练系统功能特点:①简易快速设置,编程手动/自动姿势摄动;②有广泛的康复方案,内置压力中心;③定制的康复游戏;④对患者病情的客观评估和记录。
危机模拟训练系统技术特点:①以精密传感器客观判断各关节主动/被动活动范围,身体动态条件下重心偏转轨迹(最可能摔倒的方向和姿势),然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训练,以达到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②全身运动反馈,用高精度传感器量化全身各个关节运动,并通过计算机图形引导进行刺激和纠正,以达到迅速恢复患者平衡及运动能力的训练目的(主动康复)。
危机模拟训练系统可应用于:①前庭康复;②Vertigo与前庭系统疾病所致头晕;③神经康复,脑卒中;④颅脑损伤,脊髓损伤;⑤多发性硬化症;⑥脑性瘫痪,帕金森病;⑦外周神经损伤;⑧骨科康复,如关节外科/骨折、截肢、假肢。
危机模拟训练系统能够加速老年人康复,改善预后,降低老年人再次入院的风险,改进康复效果。中国老龄化进程迅速,而医疗保险和康复体系又尚未完善,所以预防就是老年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中之重。
通过运动反馈实验室,早期发现不稳定因素,再通过训练调整纠正,将隐患在发生前就排除掉,让每个老年人都成为“不倒翁”。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平衡能力退化,骨骼钙质也大量流失。因此,老年人一旦摔倒,后果不堪设想。全身运动反馈实验室为所有可能出现的危险做好准备,让轻松美好的生活更加持久。
(三)医养机器人
医养机器人是指以人类健康需求为服务方向,发掘机器人的技术特点,辅助人们更好地完成疾病诊疗和健康护理任务的特殊机器人,是生物医学工程的又一个新前沿。从工程来说,医养机器人符合一般工业机器人的特征,由机构、驱动、感知和智能控制四部分组成。就功能而言,医养机器人大致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急救机器人等。其中,手术机器人发展最快,已开始进入发展成熟期,大大推动了微创外科的进步。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等可用于提高各类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更符合21世纪医学变革的大方向和社会老龄化的需求,前景广阔。应急救援机器人主要用于灾难、战争危险场所,对安全性、可靠性和操作性等要求更高,与军队卫勤保障有密切关系。我国医养机器人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基础性应用研究较分散,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康复医学结合的产品开发较少,市场化程度很低,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监督。整体而言,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差距显著。
随着健康工程的发展及老年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近年来医养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应用前景广泛。
外骨骼机器人是最常见的医养机器人之一,又被称为动力外骨骼系统,是将机电一体化、生物力学、人体传感网络、步态分析等多领域科技融合而成的产物。其主要针对下半身瘫痪的患者,帮助他们实现坐、站、行走、上下楼梯等基本功能,也称“可穿戴机器人”(图13-7)。
外骨骼机器人高逾1米,重约20千克,从上到下由10多个关节、19个传感器、11个分布式CPU模块等组成,最核心的技术在于力反馈,通过装置在各个关节和足底的力传感器,可以识别传感信号、了解使用者的走路意图从而动态调整步态轨迹。例如在患者训练初期肌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内在标准的步态参数曲线,由设备设定的步态轨迹带动患者向前行走;随着训练强度的深入,以及患者神经、肌力的逐步恢复,设备能够通过不同关节传感器“感知”患者在步行中主动使用的力量大小,从而给予相应的外在力量支持,这将大大改变以往纯被动的康复训练模式,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
基于力反馈核心技术的机器人,是真正有“触觉”的下肢机器人,可根据外部力学环境动态调整步态轨迹,并针对使用者的用力情况提供对应的助力,从而让偏瘫/截瘫患者通过训练重获行走的能力,最终回归正常的生活。

图13-7 外骨骼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的功能特点:①辅助脊髓损伤导致下半身截瘫患者进行坐、站、行走等运动;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原有的行走能力。②拥有长度宽度调节、力矩安全保护、模块化电池管理以及多种运动模式切换等功能。不同体型、不同身高的患者在穿戴并使用机器时,都可以将机器调节到最舒适的人机匹配状态,简便且安全。
外骨骼机器的技术特点如下。①力反馈技术:将多维力传感器应用于下肢康复机器人上,让机器人具有感知患者下肢力量的能力。其通过检测患者下肢各个关节力矩和足底压力的大小,并根据患者主动力的大小而动态调整辅助量。此外,力反馈技术还可以根据外部力学环境动态调整步态运动轨迹,是一种基于人机协作架构下的自适应控制模式,从而避免了被动运动中机械化和重复性运动。首次打破了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只有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两种模式的局面,真正意义上让机器理解患者的意图,全面覆盖从软瘫期到康复期的各个阶段的患者。②自适应控制技术:根据外部的力学环境动态调整步态轨迹;同时,引入前馈机制,在外部施加动态力矩的情况下能够在更短的步行周期内使实际步态轨迹回归到设定步态轨迹;采用嵌入式微处理器、微控制单元和高精度编码器,运用全闭环控制提高了动态响应性能和定位精度。③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分布式架构的高速通信:通过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和高速以太网,串联多个运动控制器、传感器单元、电机和电源管理系统,从而保证多设备间的同步通信。④力学仿真和步态建模:对人在步行过程中的摆动相分别和支撑相进行动态力学模拟。通过动作捕获技术和多维加速度仪、陀螺仪进行三维步态分析和建模,优化基准步态曲线。识别髋膝踝和骨盆角度曲线、内外翻数据、步行时肢体运动时间和空间参数。工程师们事先采集多条步态轨迹并存入到设备中作为参考曲线,然后患者在适应、学习使用机器过程中,配合高精度传感器选取一条最适合自身的基准步态曲线,再根据使用者走路习惯、步幅大小、步频快慢等,在步态曲线的各个点处进行调整。与此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工程师们还缩短了行走时的摆动相时间并延长支撑相时间,从而减少患者使用拐杖支撑的时间,降低使用频率,使用起来更舒适。患者走动的重心、步态偏差比较大,一旦超出设定范围,机器就会检测到,并采取设备自动关停、报警等安全方面处理,设备停止之后人不会直接摔倒,而是处于固定暂停状态。⑤基于VR技术的互动康复训练:通过VR技术构建具有空间临场感的康复训练平台。该平台通过VR技术让患者在进行现实步行训练时同步看到虚拟人物的步行动作,从而把想象运动与运动功能恢复训练结合在一起。虚拟现实系统的实时性与沉浸感能给受试者提供较好的训练反馈信息,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⑥基于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的患者数据库:通过本地采集、储存和处理患者数据,再通过无线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利用计算机网络构建远程康复训练系统,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图像和训练数据,使专家能在控制中心远程监控多个患者的康复进度,并及时向当地治疗师提供康复方案的指导。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可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穿戴式动力系统采用双下肢髋、膝、踝关节独立驱动,六自由度,具备坐站转换和步行训练功能,对步态轨迹、步长、步幅、步速均可动态调节。②三维场景互动训练向患者实时显示在运动过程中虚拟人物的行走场景、主动参与度及关节活动能力,有步态曲线等界面评估系统。③通过力传感器、表面肌电、陀螺仪、加速度仪、动作捕获摄像机,评估患者综合运动状态。评估内容包括关节力矩、足底压力、下肢肌肉活动、步态轨迹及主动参与度。④动力系统采用多个进口高性能电机,并且为了使结构达到高强度、低重量的要求,通体采用航空铝合金和碳纤维板的搭配。制造则采用CNC工艺,保证每个部件都由整块的铝板加工而成,从而避免了一些结构上的弱点。
根据功能重塑理论以及神经可塑性理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可塑性),通过重复的、特定任务的训练,让患者进行足够的重复性活动,从而使重组中的大脑皮质通过深刻的体验来学习和储存正确的运动模式,人体下肢步行功能障碍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康复机器人能够带动肢体运动,对控制肢体运动的神经系统进行刺激并重建,从而恢复肢体功能运动,是一种新的临床干预手段。
(四)医养辅具
1.电动载人爬楼机
电动载人爬楼机,重量轻,体型小巧,操作简单、轻松,对楼梯无任何磨损,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楼梯,比如木质、石质、地毯式、金属材质等楼梯,包括旋转楼梯。应用电动载人爬楼机,老年人可以轻松安全地上下楼,并在室外“行走”自如。
电动载人爬楼机的功能特点:①阶沿刹车功能,保证安全;②有单步和连续的爬楼模式,转换方便,每分钟8~23级台阶无级调速。
电动载人爬楼机的技术特点:①宽轮设计,室外行动更方便;②模块化设计,轻巧,易拆装,占用空间小,方便存放于汽车后备厢等空间;③核心爬楼机构专利技术,“工”形爬楼脚稳固且安全。
电动载人爬楼机主要用于专业的运输,救护车等,可安全快速地运输患者上下楼,也能在平地上作为轮椅使用;遇到台阶或楼梯,都能快速、安全地运输患者,减轻搬运和护理的强度,实现了老年人的出行意愿。不用施工安装,不占用楼道空间。
随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大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但在国内,较多老楼没有安装电梯,而电动载人爬楼机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残疾人、老年人的无障碍通行及日常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便携式电动轮椅
便携式电动轮椅的动势传感系统,能够帮助轮椅乘坐者独立地“行走”,冲破行动不便的阻碍,享受更宽广、更精彩的世界。轮椅电动驱动系统可与各式轮椅方便组合,形成操控灵活、安全耐用的电动轮椅。
便携式电动轮椅功能特点:①衔接系统独特、创新,可快速方便地装卸轮椅;②设有上下坡标准程序和智能刹车功能,能够安全上下坡;③电动轮子装配方便,还有锁定功能。
便携式电动轮椅的技术特点:①采用高性能发动机和先进的电池技术;②工作理念是结合手推力和助力设备,减少轮椅乘坐者推动轮椅消耗的力量;③轮子与高性能的电动机巧妙结合,为轮椅乘坐者推动轮椅提供助力;④电动轮子去除了一般轮子的轮轴,减小行驶时的噪音;⑤占用空间小,易于运输;⑥重量轻,结构紧凑,实用性强。
便携式电动轮椅可用于意识清晰、认知能力正常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在如今的老龄化社会,电动轮椅已成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只要意识清醒,都可以在电动轮椅的帮助下可自由出行。
3.功能性翻身治疗护理床
功能性翻身治疗护理床不仅涵盖传统电动床的起坐、屈腿功能,还具有翻身功能。
功能性翻身治疗护理床的功能特点患者:①平躺翻身功能。功能性翻身治疗护理床具有翘边保护,可以做到患者在翻身过程中不会发生移位、侧滑。②半卧翻身功能。许多患者是不能平躺的,必须保持半卧的姿态,所以半卧姿势的护理难度更加大。对于重症昏迷患者,该种护理床在给患者翻身时具有翘边保护,可以防止患者侧滑、移位或坠床,安全性更高。③定时翻身功能。例如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很多患者需要2小时翻身一次,所以可以设置为左侧卧半小时,然后平躺1小时,然后右侧卧半小时,循环往复。阶段时间可调节。④整体升降功能。提供转运床对接功能、首尾升降功能。⑤称重功能。
功能性翻身治疗护理床应用于:①有半卧位、左右翻身(0°~45°)需求患者,如上腹部手术、起坐无力、胃肠给养、带呼吸机等重症患者。②多种翻身功能,适用科室包括ICU、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心血管科、老年病科、骨科、外科等。
功能性翻身治疗护理床可以实现多角度,多方位半卧翻身,可卧床定时翻身,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家属的护理难度和经济负担;且定时翻身整体费用低,提高护理质量明显,既降低护士的护理难度,又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